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記者兵分多路 縱橫國際戰場


放大圖片

■黃仁宇青年從軍時在大公報發表的《密支那像個罐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公報》在注重國內報道的同時,還將目光放遠至世界戰場,委派多路記者奔赴各國報道世界戰況,記錄中國人在國際戰場的流血與犧牲。其中,蕭乾是最早和唯一全程在歐洲採訪二戰的中國記者,寫下了倫敦大轟炸時期的「三部曲」。黎秀石南下滇緬,呂德潤曾乘坐駐印軍B25轟炸機採訪戰場,他們與史迪威、中國遠征軍結下了深厚情誼。胡政之則代表中國參加聯合國成立大會,簽署聯合國憲章。嚴仁穎赴白宮採訪了羅斯福夫人。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1938年1月,中國政府決定開始在西南大後方修建一條新的國際公路--「滇緬公路」。起點從昆明經過滇西,然後從畹町進入緬甸。這條公路是無數民眾用生命換來的。1939年夏,香港《大公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血肉築成滇緬路》的文章,作者蕭乾寫道:「973公里的汽車路,370座橋樑,只憑25萬民工的搶築:鋪土,鋪石,也鋪血肉。」

通過蕭乾的文章,人們首次知道了25萬各族的民工在民族危亡之際,用生命連接起了戰時的中國與世界。但在當時,英國為了維護自己在遠東的利益,不願意捲入戰爭,駐紮在緬甸的英軍一度下令封鎖了這條公路。在這種複雜的國際環境中,蕭乾來到英國。他在英倫三島舉行的巡迴演講中,反覆講述自己親歷的滇緬公路。他告訴英國民眾,英國眼下遭遇的戰爭與中國抗戰是密不可分的。

報界擁一席之地

1940年9月7日,納粹德國開始對英國首都倫敦進行地毯式轟炸。23日,在萬里之外的重慶,一篇名為《血紅的九月》的文章在讀者手中傳閱。作者蕭乾寫道:「大轟炸的次晨,我踏了滿地的玻璃碎碴,到倫敦中心區去巡禮。三四架救火車還在向一古老巨廈射水,防空義務隊員正在挖掘屍首。」

蕭乾看到了這座城市在黑暗時刻,天空呈現的另一種顏色,即如銀色風箏般的防空氣球,氣球之間用鋼絲相連接,構成鐵網,成為絞殺德軍轟炸機的死亡屏障。他隨即撰寫了《銀風箏下的倫敦》一文,表達出一名中國人對英國頑強抵抗的敬意。

在英國報界雲集的艦隊街上,這份中文報紙作為盟國一員,逐漸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時也得到了國際人士的認可。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國駐印軍總司令的美國將軍史迪威,在回國前,專門給重慶《大公報》社寫了一封信:「親愛的總編先生:在本人即將從中國戰區卸職離任之際,請允許我請求您向中國人民表達我對他們英勇鬥爭取得成功結果的最良好祝願......真誠的史迪威。」

相關新聞
記者兵分多路 縱橫國際戰場 (2016-05-08) (圖)
成文密林間 血汗換戰報 (2016-05-08) (圖)
一份報紙的抗戰系列:以筆刺日寇 副刊勵國人 (2016-05-07) (圖)
毛澤東請《大公報》記者坐首席 (2016-05-07) (圖)
專家解讀:主流引導力量強 (2016-05-07)
專家解讀:光影有力 鼓舞志氣 (2016-05-06)
張季鸞「為匹夫匹婦復仇」吶喊 (2016-05-06) (圖)
一份報紙的抗戰系列:槍林彈雨中 冒死臥沙場 (2016-05-06) (圖)
一份報紙的抗戰系列:手繪華北殘 腳探西北苦 (2016-05-05) (圖)
推西安事變解決 作用積極 (2016-05-05) (圖)
專家解讀:憂民憂社稷 有膽有情懷 (2016-05-05)
一份報紙的抗戰系列:《大公》抗戰威力 堪比千軍萬馬 (2016-05-04) (圖)
學者指填補中國抗戰片空白 (2016-05-04) (圖)
紀錄片獲內地媒體廣泛報道 (2016-05-04) (圖)
微觀點:報人抗戰精神歷久彌新 (2016-05-04)
新盤免供 樓災凶兆 (2016-05-03) (圖)
近月新盤增優惠或減價一覽 (2016-05-03)
【借古鑑今】樓價暴跌或觸發撻訂潮 (2016-05-03) (圖)
【儲糧過冬】發展商加快套現有啟示 (2016-05-03) (圖)
【供應續增】6961伙遠期樓花待批 (2016-05-0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