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政情與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補選屢違規罰重金 楊岳橋被揭「大花筒」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庭佳)在今年2月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勝出的公民黨楊岳橋,其選舉開支昨日曝光。楊岳橋在整場選戰消耗逾250萬元,用了選舉開支上限的95%,花費大幅拋離其他候選人,自己還要補貼當中的83萬元。楊岳橋的選舉開支不少都用於大搞「形象工程」,包括150萬元的選舉廣告開支,及1,600元的化妝費。另外,身為大律師的他,因9次違規掛橫額,而被罰款6,300多元,可謂知法犯法。

楊岳橋向選舉事務處提交的選舉開支資料顯示,他在整場新東補選的開支近250.7萬元,貼近262萬元的上限。根據已公開的資料,民建聯周浩鼎的開支為161萬元、「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為75萬元,另外3名獨立候選人方國珊、劉志成、梁思豪則分別為88萬元、3.6萬元及5,400元,而「新思維」黃成智的選舉開支雖仍未公開,但據悉他花了近160萬元,換言之楊岳橋成為7名候選人當中最「大花筒」的一個。

該250萬元當中,佔最多的是選舉廣告開支,達151萬元,包括印製單張及小冊子的逾71萬元、在港鐵及小巴賣廣告的20多萬元、拍攝候選人宣傳短片及5集《This AY》短片的逾14萬元。在個人開支一欄,更發現他花了9萬多元作選舉創作及設計工程,另外用了1,600元去化妝。

楊岳橋獲得36.3萬元選舉捐贈,1,000元或以下、無需列明捐款者名字的捐贈佔六成,即21.8萬元,當中包括10.9萬元的網上捐款。1,000元以上的捐款則來自7個個人或團體,包括「傘後組織」「思言行」的1萬元現金,公民黨則為他提供逾8萬元的服務,包括總部在選舉期間的部分上網費用、新界東支部在選舉期間的全部租金和電費、及逾千張「告急紙」。民主黨也為他提供3,200元的服務,包括司機、汽油費及停車場費。

此外,楊岳橋在申報網站捐款宣傳費用時,一度「報大數」寫了14.7萬元,在截止申報日才發現有誤,改為8.7萬元,並臨急找來身為太平紳士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單仲偕,在其見證下作出修改。

扣除選舉捐贈要倒貼逾83萬

根據《立法會條例》,候選人得票若為有效票總數的5%或以上,就可獲每票12元、選舉開支上限一半或全部選舉開支的資助,以較低者為準。楊岳橋據此可獲得的資助,將會是選舉開支上限一半的131萬元,扣除36萬元選舉捐贈,他要倒貼逾83萬元。

公民黨號稱「大狀黨」,而楊岳橋也是一名大律師,但卻知法犯法,在選舉期間9次違規掛橫額,被罰款6,300多元。

相關新聞
來論:香港坐困愁城 反對派及其喉舌難辭其咎 (2016-05-10)
補選屢違規罰重金 楊岳橋被揭「大花筒」 (2016-05-10)
阿曾憶當年探監:增進兄弟情 (2016-05-10) (圖)
政事漫畫-喪屍 (2016-05-10) (圖)
中聯辦唁電:永惺長老建樹多 (2016-05-10)
李政熙涉踢女記者 「香梘電台」報警 (2016-05-10)
廿四味:「支聯會」勾結達賴 露出「港獨」狐尾 (2016-05-10)
承認「九二共識」乃蔡英文唯一正確選擇 (2016-05-09)
疑「莫派」惡搞譚國僑 諷民協「老筍裝嫩」 (2016-05-09) (圖)
「中間路」理念變選票 狄志遠籲外界給兩年 (2016-05-09) (圖)
建港者.營:暴力行動「反水貨」釀3惡果 (2016-05-09)
無視法紀 (2016-05-09) (圖)
廿四味:「熱普城」炮打「金金」源於新界西議席之爭 (2016-05-09)
廿四味:「熱狗」煽「獨」變本加厲 豈能聽之任之 (2016-05-06)
大失所望 (2016-05-06) (圖)
李少光籲停炒作「行李事件」 (2016-05-06)
青民邀企業幫港青「補腦」 (2016-05-06) (圖)
李天柱坐正 (2016-05-06) (圖)
葉國謙:張德江將會港人代 (2016-05-06)
批「2047公投」違法 鼎撐續「一國兩制」 (2016-05-0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政情與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