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貿易投資合作顯然為歐洲帶來了巨大利潤和大量就業。今年前4個月,歐盟對華實際投資2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約42%。作為歐盟三大出口目的地之一,去年中國市場佔歐盟向非歐盟國家出口總額的10%。同時,中國也是歐盟的最大進口來源國,去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的貨物總量佔從非歐盟國家進口總額的20%。
藉「雙反」獲可觀短期利益
然而,歐盟既是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最大的出口市場,也是貿易保護措施的最早和最頻繁使用者。在歐盟目前的73項反傾銷措施中,有56項是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
中國的鋼鐵產品正在成為歐美拒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主要託詞,並試圖以此煽動產業工人群體的反對情緒,與其官方用一個聲音頻譜對華喊話施壓。今年以來,歐盟多國至少發生了兩輪針對中國出口的鋼鐵工人罷工潮。
由於歐盟在選擇替代國時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可以通過選擇「合適」的替代國而人為地提高進口產品的正常價值,進而提高傾銷幅度,徵收高額反傾銷稅或價格承諾,以達到用「合法」手段驅逐中國產品的不正當目的。
美國的做法也大同小異。美國商務部兩周前最終認定,中國產冷軋鋼板產品的傾銷和補貼幅度,分別為265.79%和256.44%,所列幅度之高令人咋舌。
憑藉隨心所欲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歐美從所謂的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中獲取了可觀的短期商業利益。然而,從長遠來看,此類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歧視性做法,最終也會損害歐美的根本商業利益。
高新技術為歐美貿易優勢
中國是歐盟第二大和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商品與投資便利了歐美民眾生活,增生了與此相關的就業機會,歐美本不應因眼前小利而失去長遠大利。
更重要的是,歐美處於全球產業價值鏈的最高端,貿易優勢在於高新技術與服務,其實現利益最大化的做法應是加快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升級,避免與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進行中端、中高端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如此才符合價值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