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關於競爭力的兩份榜單陸續出爐,引發內地與香港輿論的普遍關注。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指,香港去年在全國城市中的競爭力排名第二,連續第二年落後於深圳。而瑞士國際管理發展研究院隨後發佈的《2016年世界競爭力年鑒》則顯示,香港超越美國成為最具競爭力經濟體。香港輿論及各界人士認為,兩份榜單的不同結果,恰恰顯示出香港的優勢和隱憂。面對激烈競爭,香港應善用自身優勢,積極增強與內地城市合作,抓住國家發展機遇,保持發展勁頭。■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曉雪 北京報道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北京)會長馮國佑表示,每年全球都有不少權威機構發表不同的競爭力排名,而他們的着重點並不一定相同,因此針對排名而提出相應的改善意見,各界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但他同時指出,香港在政府效率及低稅率,小政府、大市場,獨立司法,廉潔法治等方面依然保持優勢。目前來看,威脅這些優勢的可能是潛在的政治紛爭,「港獨」侵蝕「一國兩制」和基本法,而過度民主狂熱、掩蓋法治精神造成的公民抗命、拉布延政、「佔中」違法等歪風蠻理切不可長。在這方面,政府、政客、法官、律師、教育和執法機構、傳媒都責無旁貸,應從正面宣傳、加強基層教育、嚴厲執法、嚴懲違法等多方面入手,以達到撥亂反正、殺一儆百之效。目前政治越趨紛爭,未來工作只能夠固本培元,社會應沒有太多精力去完善現時之基礎。
去短保長 提升香港競爭力
至於經濟方面,馮國佑指出,香港的金融發展雖仍然領先,但其他領域如航運、旅遊、貿易、專業服務等面臨不少競爭,有些更出現不少內部矛盾。而香港商界過去注重短期回報、傾向快速炒賣投機,導致出現諸多矛盾。同樣原因,香港在創新科研方面也缺乏投資發展。
但必須要看到的是,香港法治水平較高,知識產權體系也較為成熟,香港很多品牌都在內地享有較高聲譽及銷量,而相關之專業服務如教育、醫療等也有優勢。馮國佑認為,香港應加快融入內地市場體系,增建基礎設施,簡化兩地通關程序,同時加速香港品牌打入內地市場。此外,香港各行業如旅遊業、娛樂影視業等也應注重業務創新多元化,並結合內地市場加速網絡科技發展。總體來看,香港要提升競爭力,去短、保長(傳統優勢),應在多元、創新、市場擴容等多方面進行改善。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特區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張華峰早間在受訪時表示,香港專業服務仍有專業性、國際化等優勢,但內地學習得很快,香港專業人士不能故步自封,譬如內地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已經快過香港。他指,本港業界已經無數次要求有關部門開放網上金融,以降低業界運營成本;但有關部門由於顧慮網上黑客、客戶認證等風險,一直未有跟業界磋商改變。
委員籲積極加強與內地合作
張華峰直言,目前香港的社會問題很多,面臨周邊競爭越來越激烈,部分金融專才已經悄然北上拓展商機。「香港專才確實要多北上增值,譬如要學習內地先拔頭籌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經驗,因為香港已落後,肯定要這樣做,不能只是等。」
全國政協委員、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主席陳清霞則強調,香港要有危機感,應該按照「十三五」規劃中的定位,發揮自身優勢,盡量融入國家的發展,更好地提升競爭力及地位,包括成為國際仲裁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沈建法認為,香港需挖掘自身的比較優勢,在「一國兩制」下,借助國家「一帶一路」的機遇和「十三五」規劃,積極加強與內地合作,特別是跟深圳攜手科技創新合作,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和改善經營環境,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壯大新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