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潮菜品功夫茶 睇潮劇賞木雕
與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共同構成嶺南三大地域文化的潮汕文化,從方言、戲劇、音樂、工藝、飲食到民居、民俗,潮汕地區都自成一體。潮汕文化源起2,000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揭陽地區設郡。潮汕文化也是吸取了古代南粵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融合而成。港人到此吃潮菜、品功夫茶、看潮劇、賞木雕陶瓷,逛潮汕古城,也可感受潮汕文化之精細、包容、博大精深。 ■香港文匯報記者 何花 廣東報道
潮汕地區有句俗語:「京師帝王府,潮汕百姓家。」這句話足以體現潮汕民居有媲美京師王府的氣魄和精細。潮汕民居保留其傳統特色,從藏風聚氣的「下山虎」式(建築狀如爬行之獅,以大門為嘴,兩前房為兩前爪)到同構共生的「四點金」式(即四合院四條柱都是金,稱之為風水大宅),建築群彼此依存,互相穿構,景觀與自然共生,整體和諧美好。港人要欣賞典型的潮汕建築,當屬潮安龍湖古寨、潮陽波美村和鮀浦蓬洲古城。
潮安龍湖古寨-聚居逾五十姓氏
龍湖古寨位於潮州潮安縣,韓江中下游,始建於南宋,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現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100多座。走進龍湖古寨,隨處可見盤根錯節的榕樹、古老的街巷、次第有序的祠堂。古老兩個字寫在每一個角落。
古寨的結構很講究,是先人按照九宮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由於形似「龍脊」,加上該寨四周韓江水、池塘湖水環繞,因而稱「龍湖」, 直街東面有三條街,西門有六條巷,形成了「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在街巷中,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進、十進之深。
潮汕人晚清來港發展
潮汕民居多聚族而居。龍湖古寨聚居姓氏達五十餘姓之多,寨中宗祠、家廟百餘座,民居、府第數百座,直街長度達一公里有餘。這裡書齋林立,多名門望族。書齋名稱有以姓氏郡望命名的,如黃姓的「江夏家塾」、許姓的「高陽家塾」、肖姓的「肖氏家齋」。有些建築由邑紳或進士、舉人命名,如「梨花吟館」、 「讀我書屋」、「抱經舍」、「雨花精廬」、「怡香書室」等等,書齋名字可謂各具意蘊,別有情趣。
潮汕人自晚清時期就多有鄉親去香港發展,潮汕籍港人到此,亦可找到自己本族的家宅。
★鑑賞特色:寨中尚保存着小量線條洗煉的宋式建築構件;大量帶簡約風格的明式建築;華貴尚美、精雕細刻的清式建築;帶太平洋彼岸裝飾風格的僑眷建築。可謂為古今並存、中西兼有、花樣百出,不失為一座潮州民居建築的博物館。
潮陽波美村-獨有「宗族文化」
坐落在汕頭朝陽區西臚鎮小北山下的波美村,是一個有800年歷史的古村寨。村子由南宋建炎年間離任的潮州府知軍州事黃詹所創建。轄區內有觀音山奇石公園、古雪岩、長美岩、黃詹墓等名勝及古蹟。
延伸「先德行後文藝」精神
村裡的古民居多為明清時代的建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黃詹紀念祠」。該祠始建於明代,1786年(清乾隆丙午年)重修,祠內有族規碑一塊,還有「宜讀於書,宜耕於田」等遺訓,皆是黃詹遺著的「先德行而後文藝」的精神延伸與發展而形成獨自的「宗族文化」。
波美村後還有兩處奇特的古建築,一處是建於元代至正年間的古雪岩寺,岩寺由天然岩穴和人工建築巧妙構成。另一處古建築為長美岩寺(又稱「虎山岩」),岩寺以天然岩石為頂,依山構築,古樸大方。
★鑑賞特色:來到波美村一定要觀賞古樹,這裡的古木聞名海內外。老村四周,花果飄香,村後山坡,古柏森森,古樹花卉引人入勝。在古雪岩寺前,有植於1,130年(宋建炎四年)的槐蔭樹,歷經800餘年,仍然枝繁葉茂;植於元代初年,曾被明嘉慶年間名儒林大春譽為「古梅新叢」的梅樹,生長旺盛;植於清道光年間的鐵樹;有150多歲高齡的楊桃樹,更令人嘖嘖稱奇。在諸多古樹中,還有植於明代的白茶樹,堪稱茶中珍稀。
鮀浦蓬洲古城-十三座風水大宅
蓬洲鄉位於汕頭鮀浦,也是一座千年古城。散落的明清古民居,是到蓬洲鄉必定要去的地方。建於明朝年間的莊氏十三落大宅,是蓬洲鄉里不得不看的古民居建築。當地的村民介紹,這十三落大宅是清朝時富豪莊兆萬斥資建造,據說是建給他的十三個兒子居住。
按「四點金」結構建造
該十三座民居完全按照「四點金」的潮汕民居結構建造,每座民居的後面還附帶建有一座書齋。跟着村民引路走在這十三座大宅的鄉道之間,忽然覺得彷彿走遍了整個鄉村,一問才知道,原來還沒走出這些大宅的範圍。
沿着大宅慢慢欣賞,終於來到倖存的保存完好的書齋--「曙色開齋」。站在書齋門外,就隱隱聽見裡頭的說話聲,走進一看,卻不見人影,而是一條悠長的走道,沿着走道,穿過一個八角形的拱門,再跨過一個圓形的拱門,才來到書齋的院子裡。
★鑑賞特色:遊覽蓬洲,離不開「古」這個字。有古名居、有古書齋、有古人,還有古榕樹。其中兩棵古榕樹最為知名。一棵位於古渡口旁,是古時候人們乘船搭渡歸來的標誌,見到這顆古樹,就知道到家在何處了。古榕樹依傍在渡口邊上,又成為了等船人們稍事休息的地方,成為歸家的標誌。另一棵古榕樹,生長在古城牆上,如今盤根錯節地攀附在斷牆上。古樹斷牆作伴,格外古香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