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屆「香港戲曲節」精彩紛呈,各地劇團紛紛應邀來港呈現各具地方特色的戲曲演出,山東菏澤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上周於香港大會堂首演瀕危劇種大弦子戲《兩架山》,並接連幾日演出棗梆傳統折子戲《徐龍鍘子》、《珍珠塔》,兩夾弦《三拉房》、《愣姐讓房》,大平調《收姜維》、《下河東》,山東梆子《五鳳嶺》、《反西唐》,極富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文:記者 張岳悅、實習記者 劉雨馨
此次香港首演的大弦子戲是流傳於山東西南地區的古老劇種,因在唱曲起板時總以三弦起頭,故得此名。大弦子戲歷史悠久,集元明俗曲小令之大成,經過數百年來曲藝人的創新提煉,發展成了極具特色,曲牌豐富的多樂調戲曲聲腔類型。《兩架山》作為山東菏澤推出的首部大弦子戲傳統劇目,角色行當齊全,人物個性鮮明,音樂曲牌豐富,既有〈海裡花〉、〈鎖南枝〉、〈玉嬌枝〉等細膩典雅的「細」曲牌,也有〈大青羊〉、〈高抱妝台〉等粗獷豪放的「粗」曲牌,在四大扇、尖子號等特色樂器的烘托下,在音樂曲牌上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從零開始學唱大弦子戲
兩年前,《兩架山》由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和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以「依團代傳」的模式推出,巡演座無虛席,但在這之前,這一古老劇種已在山東銷聲匿跡40多年,曾經的劇團被撤銷,曾經的演員現已是七八十歲高齡。據山東菏澤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院長徐向東回憶,拯救大弦子戲的工作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他說:「雖然有國家和省裡振興地方戲工程政策的支持,也有劇團保障及良好的發展環境,但是大弦子戲的拯救工作仍面臨着諸多問題, 尤其是缺乏影音資料以及專業演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院先是根據老藝人的口述記錄整理出大弦子戲的曲譜,再從山東梆子和棗梆劇團中選調中青年人才學唱大弦子戲,成功實現了跨劇傳承。
「大弦子戲的發音位置、甩腔、唱法等和山東梆子、棗邦完全不同,選調出來的演員雖然基本功扎實,但在學唱大弦子戲時也是從無到有一點點進入。這些年輕人的堅持,應是源於心中的戲曲情結,是發自內心地喜歡戲曲,把興趣愛好做成了一種職業。」他笑說。
拯救瀕危劇種,傳承歷史經典,恢復大弦子戲的成功,少不了文藝工作者對藝術信仰的堅持和努力。在導演周波眼裡,《兩架山》是原汁原味的經典還原,「編排時我們秉承『愈古愈好』的原則,從唱腔到明檢場和老式水牌都保留在戲中。」
戲曲動漫舞台劇受歡迎
而為了迎合日新月異的社會文化,在當代藝術表達層出不窮的年代,要延續歷史文化的傳承更需要不斷地創新。由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排演的中國首部戲曲動漫舞台劇《跑旱船》正在全國巡演中,「演員在大型LED屏幕播放的動漫畫面前表演,是地方劇團的大膽創新,用輕鬆、活潑、新穎的方式傳播了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周波提到,研究院和劇團正在策劃第二部大弦子戲,目前正在劇本的改編中,「在保留傳統音樂和曲牌的基礎上,我們在原有的劇情中選出一部分進行特寫,使角色形象更加鮮明,並改進了傳統戲中拖沓的部分,在燈光、服裝等方面也會多加入現代藝術的元素。」希望新戲不久能與觀眾見面,也期待未來大眾對於文化傳承創新給予更多支持與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