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唱片公司大都是外資開辦,戲曲又是非常重要的本土內容,因此要開拓市場就必須找一個通曉中國戲曲、有知名度和交際能力的中國人,作為中方經理或音樂部(灌音部、灌片部)負責人或業務顧問,同名伶打交道,策劃公司揀選戲曲曲目等工作。1910年,百代公司委託京劇票友喬藎臣組織了一批包含譚鑫培等名伶在內的錄音,反響良好;從此開啓了戲曲當行人士參與唱片製作的歷史。勝利公司在1924年,請了劇評家鄭子褒協助,名票羅亮生作顧問;1930年,RCA上海勝利公司成立後,徐慕雲、尹自重等人先後在該公司主持灌音工作;而像京劇票友高聘卿既對京劇造詣很深又掌握灌音技術的,則從三十年代開始,先後擔任寶利唱片公司的業務部長、國樂的文藝部主任以及北京勝利的副經理和百代的顧問等職務,灌製了許多精彩唱段。
戲曲當行人士不管在唱片公司擔任何種職務,基本作用仍然沒變。一是充當聯絡的角色,組織藝人參與灌唱片,協調藝人與公司、藝人與藝人之間的矛盾。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四大名旦《四五花洞》的產生,當時就是依託葉庸方、鄭子褒從中牽橋搭線,邀請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程硯秋同唱一齣戲,並負責協調他們的錄音時間、唱詞先後順序、場面的確定、片芯演唱者的環狀排名等,最終才成功灌錄了唯一一張四大名旦的合錄唱片。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戲曲唱片的發展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作用就是策劃,對演員、曲目、詞句、唱段等方面進行全方位選擇。如果邀聘像高聘卿這樣的灌音能手,則不僅灌片內容、演員,連音質、音響都歸他負責。
唱片業在中國興起,不僅讓戲曲界憑藉新科技進行推廣工作,還為戲曲工作者及愛好者提供新的工種,獲得可觀的收入,用今天的「潮語」來形容:「做大了個餅」,擴大了戲曲的發展範疇。■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