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東拉西扯:港式粵語裡的種族歧視性名詞

2016-07-26

莫理斯

香港的《種族歧視條例》在二零零九年生效,但許多根深蒂固的稱謂,一時之間很難改變得來。例如「鬼佬」、「鬼婆」、「鬼妹」、「鬼仔」是廣東話對白種人的慣稱,算不算種族歧視?

這些叫法,都源自晚清時期已經存在的「番鬼」這個舊稱。 中國人的自我文化核心主義形成得很早,自古便視中原以外的化外之民為蠻夷,就算是我們嶺南人,在先秦時期也屬「南蠻」;所以後來接觸到歐洲人的時候,把他們一律視為「番邦」、「鬼子」,其實毫不出奇。

而「番鬼」一詞,本身亦可能是從音近的「佛朗機」演變過來的。「佛朗機」是明朝時對葡萄牙人的稱謂,來自阿拉伯語Farangi,原意是「法蘭克」(Frankish)(他們大概是古代阿拉伯人最先接觸的歐洲人),後來成為泛指歐洲人的代名詞。中國早在唐宋已經與阿拉伯半島通商,到了明朝,相信是透過擔任翻譯的阿拉伯人把「佛朗機」一詞引進了中文。

我在香港有不少西方朋友,絕大部分都不以被稱「鬼佬」為忤,很多時反而很樂意主動自稱「gweilo」(亦串作gwailo),以示融入本地文化。我本身是混血兒,可能因為外貌看得出「鬼鬼地」,自小也常被喚作「鬼仔」;我認為只要是在知道對方不介意的情況下友善地使用,便無傷大雅。最近有報道,一些港式英語字詞如yum cha(飲茶)、cha siu(叉燒)等被納入牛津字典,不知道什麼時候輪到gweilo?

除白種人之外,香港也有很多印巴裔人,港式粵語普遍稱他們做「阿差」。這個名詞來自印度語常用詞acha,即是「好的」或「對了」的意思;廣東人常把外語常聽見的口頭禪用作該國人的別稱,例如把日語的疑問式單音「が」(ga)引申為謔指日本人的「架頭」、「架仔」或「架妹」等,所以印巴人就連操印度語以外其他方言的,也被廣稱為「阿差」了。

這詞語還有一個起源,是香港開埠之初便從印度招募了大量警察過來維持治安,他們大多是傳統包着頭巾的錫克人(Sikh),故戲稱曰「大頭綠衣」,但因為當時慣稱印度人為「摩羅」,所以亦叫做「摩羅差」。但這裡的「差」字,因為原指警察,本應是「差人」的「差」才對,但因為久而久之跟上述「阿差」的「差」字混餚,便由「猜」音變成「叉」音。

至於「摩羅」一詞,來自拉丁文moro,原指中東及北非膚色較黝黑的人種(但不一定特指黑人),其後引進了意、西、法等歐洲語言,想必是經過中外通商而傳入了廣東話,變成專指南亞人;位於港島太平山的摩羅街,英文是Lascar Row,「lascar」便是英語對南亞人的舊稱。

雖然「阿差」和「摩羅差」兩詞,最初出現的時候可能並非包含種族歧視性的用意,但時至今日,聽得懂粵語的本地印巴裔人大多不喜歡被這樣稱呼,所以大家不應使用才有禮貌;既是尊重別人,也是自重。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