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修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在目前社會政治化氛圍空前熾熱的背景下,建制派守住在立會中的多數優勢,一方面說明了香港主流民意仍是務實理性,港人期望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建制派過去多年來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被各界寄予厚望。未來4年,立法會面臨的政爭挑戰更大,期盼建制派議員繼續發揚優良傳統,積極配合政府施政,抵制政爭,促進發展。
本次立法會選舉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實現新老交替。新人從政論政之路還很長,無須過早下定論。而本土派取得若干議席,反映了香港矛盾深化的一面。要緩解矛盾,突破發展瓶頸,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以「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為基礎,尋求共識。
年輕一代接棒且行且珍惜
年輕並非代表激進,建制派在此次選舉中亦出現許多新面孔,他們繼承了建制派穩打穩紮的優良傳統,成功突圍當選。公眾從他們身上看到的是,年輕人奮發拚搏的活力,為立法會注入清流。例如民建聯周浩鼎在超區的勝出,首次參選的柯創盛、張國鈞在各自選區順利接班,新民黨容海恩、獨立候選人何君堯亦成功當選。這些建制派新星,代表香港政界的新生力量和希望,尤其是在立會內,肩負起守護法治、維護議會正常運作、改善行政立法關係等重任。社會各界亦樂於看到立會新一代薪火相傳,為香港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議員成功當選不過是開啟了序幕,其後工作是否交出好答卷,全港市民都在看。「本土」人士的當選固然反映了香港部分選民求變的心態,但社會各界更應該看到的,是在投票率達到新高的情況下,建制派面臨傳統反對派及本土派的競爭,仍能夠守住多數優勢,反映香港大部分選民理性的一面,也準確傳達了民情民意。香港經過多年的政爭和違法暴力衝擊後,穩定發展是港人的共同願望。選民心目中的理想議員,仍然是踏實肯幹、做實事出實績的人。
切實推動經濟發展,支持政府施政是關鍵。過去幾年立會議事效率低下,眾多議案議而不決,多項重大基建工程遭到延誤,浪費的公帑數以億計,香港發展停滯不前。選民已通過選票強烈發聲,反拉布、反「港獨」、維護法治、確保社會穩定及發展,這是香港真正的民意。
立會配合政府施政是關鍵
未來立會能否有效履行職責,行政立法關係能否改善,有賴立會議員的表現,建制派更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建制派議員更應團結一心,有效配合港府施政,擔當起政府與社會各界良好溝通的橋樑。無論當選新人也好,老將也好,都應齊抵制「為反而反」的行為。立法會延續政爭,只會令港人反感,搞事者最終逃不過被選民逐出立會的命運。此次選舉中傳統反對派多名老將的下馬,正是最佳例證。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立法會議員是舟,那麼民意則是那暗流湧動的水了。當選議員應以民意為依歸,一切順應民意而行,真正為市民謀福祉。當前香港主流民意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發展。建制派長期深耕細作、踏實肯幹,在此次立法會選舉中頂住壓力,成功爭取到41席,為維護立法會乃至香港穩定,發揮重要作用。
香港的地位由經濟地位決定,而不是無休止的政爭。不論傳統反對派,還是激進本土派,都應認識到這一點。議員權力來源於選民,議員不能一再做出違背主流民意、損害社會根本利益的事情。特區政府在新一屆議員出爐後,已主動伸出橄欖枝,特首梁振英公開邀請全體立法會議員聚會,希望早日相互認識,又表示會安排全體議員到內地交流考察,表達了特區政府願與立法會保持良好關係的善意。希望全體新一屆議員包括激進「本土」議員,都能夠以市民的意願為依歸,即使政治主張不同,也應本着對港人負責、對香港的長遠發展負責的態度,履職盡責,理性包容,為香港做更多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