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支援未到位 港人創業心頭高
金融科技是近年金融業發展的大趨勢,相比內地五花八門的理財、支付等應用程式改變人的生活習慣,香港的發展卻在20年前八達通流行後停滯不前。去年萬事達卡發佈一項使用電子錢包調查結果,內地的使用率為62%,香港只有14%。本報找來香港兩位金融科技企業的負責人,剖析香港金融創新落後的原因。■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偉昉
金管局日前宣佈推出兩項促進銀行金融科技措施,包括成立「金融科技創新中心」及推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sandbox)的監管機制,算是對市場希望香港加快金融科技發展有所回應,但本港的「監管沙盒」並未覆蓋非銀行機構,初創企業依然被綁手綁腳。被問到新加坡的「沙盒」可用範圍覆蓋初創公司,金管局當日則回應指,當局對金融科技的監管原則是「風險為本」和「科技中立」,只會根據金融活動或交易的本質和衍生的風險作為基礎,維護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保障。
法例出台需時 新業務受阻
「香港做事是先有法律,後有業務,內地做事是先有業務,後再根據成功的業務模式去立法和改進。」動力互聯網金融創辦人林卓峰點出內地和香港監管當局做事手法的不同。證監會早前提示業界遵守「集體投資計劃」限制,不准「多對一」借貸,財庫局局長陳家強建議在P2P借貸,僅容許由專業投資者出任貸方。林卓峰指法例永遠落後於商業發展,香港的問題是如果沒有相關法律,公司就只能坐等法律出台後才能進行業務,或被迫轉變原有業務模式,但立法所需的時間漫長。
聯席董事傅嘉豪指內地的心態是「先行先試」,法規上用「試點」的方式保存彈性,終令香港在發展上「慢人一拍」。他指去年底內地頒佈《網路借貸資訊仲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監管存在多時的網貸業務,給予18個月過渡期,部分規定執行上比較寬鬆。
支援不及內地 寧投資磚頭
此外,深圳的生態環境比香港對初創企業更有利。傅嘉豪指香港的投資者寧願選擇2%的物業回報。「大部分人用錢去搶Grand YOHO、搶世宙,香港的風險投資基金都是買樓,不會考慮投資初創企業。」他認為香港不應該只有金融地產,更應有創新。他們的公司在深圳前海的「新四板」上市,有了阿里巴巴、騰訊等成功創業例子,內地人投資初創企業比香港踴躍。
政府的支援亦比不上內地,傅嘉豪表示政府很少向金融科技的中小企諮詢,林卓峰也指獲邀諮詢的不全是業界人士,所以諮詢的結果往往是「不可行」。而公司亦曾向數碼港和科學園申請辦公室但皆不被受理,深圳前海方面認為跨境概念吸引,很快就得到邀請。前海除了提供地方,還給予法律、營運、商業網絡上的支援。
內地第三方支付融入生活各方面,在商場內商舖,到網上商城,以至金融產品如保險基金,都可通過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付賬,金額由幾十元至幾萬元都可以,不過林卓峰認為香港沒有一個生態系統支持第三方支付生存,很多零售商不支援第三方支付,而網上業務例如網貸公司需要通過第三方支付進行,現有的支付方法成本高又不適合業務。
起點高怕失敗 遇困易放棄
還有是創業心態的問題。「內地人每個都看着阿里巴巴、騰訊,十個廿個人一同合資創業。付了錢,沒工資過一兩年,都沒有問題。他們就是這樣創業。」林卓峰指出,內地人起步點低,即使創業失敗,也只不過返回原點,不過正是這點發跡的希望,推動內地人創業創新。相比起來,香港人起步點高,有各種各樣的負擔,難以接受失敗的結果,三個月後公司沒有成果便會結束。他又指香港人的思維還停留在十年前,仍以長實、新地等地產公司為目標,輕視科技公司的地位。
林卓峰指要改變香港的創業環境,就要集合力量創造一間「香港的騰訊」,在國際市場上揚名立萬,就讓風險投資相信金融科技有可為,香港人有追趕目標,就會回復創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