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基層個案:緊貼「窮線」生活 獲「低津」及時雨

2016-09-28
■陳太(左)重視子女教育,獲低津後最希望讓子女有機會參與課外活動。彭子文 攝■陳太(左)重視子女教育,獲低津後最希望讓子女有機會參與課外活動。彭子文 攝

駕茈m叮車,陳先生獨力養起一家四口。月薪1.7萬元,不及本港四人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的50%。天光時分上班,大概晚上8時回到家中吃晚飯;每天努力工作,無奈生活依然拮据。苦盼已久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低津),終在今年勞動節實施,陳先生兩個多月前獲批全額津貼,每月2,600元,「這是一對子女的教育基金。」

苦候6年,陳先生一家四口終可「上樓」,3年前由鴨寮街的茤郱h到牛頭角下h的三人公屋單位,連帶以往多病的女兒也健康起來,300多呎的單位貼滿一家人的相片和女兒的勞作,家室雖小但感覺溫暖。

最根本的房屋問題解決了,對於茤苳嶁蚖﹛A陳先生一家可算是「幸運」,但現實始終迫人。與香港很多基層家庭一樣,子女年紀小,太太離不開家庭無法工作,由丈夫獨力養活全家。2014年,香港四人家庭的貧窮線訂於月入1.64萬元,陳生一家近1.7萬元,離「貧窮」定義不遠。陳太太要待街市快將關門時才去買R,因為「平點又多點」,子女以至自己的衣物都是別人贈送的。

低津無異是現屆政府在扶貧工作上最重要的舉措。獲批低津前,陳先生透過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獲每月600元資助,「乘車後無剩了」,兩個多月前獲批低津全額津貼,一筆過獲近1.6萬元。陳太太說,現時到街市買R依舊要認真格價,也不會隨便買衣服,因為子女的教育是更重要的議題,「只有知識,才可改變命運,脫離跨代貧窮。」

補助教育負擔 開拓子女眼界

3歲的幼子今年才上幼稚園,9歲的大女是小四生,功課開始跟不上,自己有心但無力讓女兒跟上進度,必須靠補習老師指導,但無奈收費高昂,社區中心舉辦的都要每月1,000元,陳太形容低津資助額可謂「及時雨」,否則都無法負擔。另外也可報讀一些平價興趣班,例如30元一課的繪畫班,或約40元一課的跆拳道班。

低津獲批後,活動範圍亦由屋h樓下的小公園,擴展至學校旅行。每次數十元至百多元的學校旅行費,曾經是陳先生與女兒的煩惱來源,「數百元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有時真是欠了這少少以致生活困難,無法報名參與學校旅行,女兒會不開心。」今年12月,女兒終可首次參加學校舉辦的平價交流團,「看到女兒好開心,如果負擔得到,當然想讓她去看看世界!」 ■記者 陳敏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