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沈祖堯:糞菌醫胃 你估唔到

2016-09-28
■沈祖堯稱,醫生及科學家的身份對自己更具意義。 岑志剛  攝■沈祖堯稱,醫生及科學家的身份對自己更具意義。 岑志剛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文華、岑志剛)一連八天舉行的創科博覽日前以「香港科創齊步向前」為題,邀請本港醫學、化學、電子工程界精英分享各領域最新發展。其中中大校長沈祖堯、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裴偉士、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葉玉如以生物醫藥為主題作分享。沈祖堯講述現代科技用「糞便」治病的新奇方法;並透露自己在科學家、醫生及校長三重角色中,更喜歡醫生及科學家的身份,「醫生可直接照顧到病人的健康,科學家則『撞板多過成功』,更具挑戰性,這兩種身份對我而言更具意義。」

沈祖堯說:「科學的奇妙之處在於,它並不一定永遠都正確。」他指出,人體內細菌及微生物的數目遠超過細胞數量10倍,以往有醫生發現體內細菌及微生物對植入體內不同位置的支架有損毀作用。醫學界亦曾認為,細菌只會損害人體健康,對人毫無益處。

直至有國外年輕科學家以自己身體做實驗,證明胃病與細菌之間的關係,科學界才慢慢發現,原來有些細菌已經變成人體的一部分,並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沈祖堯指出,現時的研究更深入到將健康人體的糞便進行過濾,接入病人的胃中,利用糞便中對人體有益的細菌為有需要的病人治療。

科研撞板多 不必怕失敗

他並分享感受說,科學的研究往往需要好的科研團隊,而好的醫生亦並不單單是治病,更會關注疾病背後的原理及致力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沈祖堯又說,在科學家、醫生、校長三種角色中,自己最喜歡做醫生及科學家的角色,認為醫生可以直接照顧到病人的健康,而科研工作則「撞板多過成功,更具挑戰性。」他勉勵年輕人:「失敗是重要的里程碑,不要怕失敗,要從中汲取有用的東西,繼續向前。」

葉玉如則主要講解阿爾茨海默病(腦退化症)的最新治療方案。她指出,該病是逐步惡化的神經退化症,現時在小白鼠身上的實驗顯示,注射一種叫做IL-33的蛋白可以令小白鼠相關症狀好轉,並減低引致腦退化症的Aβ蛋白斑(不好的蛋白斑)數量。

葉玉如:腦退化有治療希望

她解釋,小腦中的小膠質細胞具有吞噬Aβ的功能,注入IL-33的小白鼠可以明顯觀察到IL-33會驅動小膠質細胞向Aβ蛋白斑聚集及遷移,並進一步吞噬,從而促進腦細胞之間的溝通,增強記憶能力。

但她在互動環節中表示,現時相關研究仍處於科研階段,從科研走向臨床並最終真正讓患者受惠則仍需要一定時間,「實驗在小白鼠身上已證實成功,也很有製藥前景,但仍有一系列的系統工作要做,還需要時間。」

裴偉士則以「嚴重病毒性肺炎的新治療方向」為題作分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