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指新課程重時間線 析時策影響助了解朝代「死因」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現行初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沿用近20年,社會普遍認為需要就課程作檢視及更新,因此教育局及課程發展議會轄下專責委員會兩年前開始進行有關修訂,早前曾召開諮詢會及發問卷了解教師意見。另一方面,3所中學參與修訂初中中史科先導計劃,其中之一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使用校本教材,於新修訂建議課程框架下授課,昨日於中二級試教中國秦漢古代史。該校負責老師認為,新課程着重朝代發展時間線,以及歷史事件脈絡,學生更易掌握課程重點,同時訓練他們分析當時政策、措施影響和成效,了解朝代衰亡原因,達至「以史為鑑」效果。
陳朱素華紀念中學2001年起開始使用校本課程教授歷史,該校初中未有明確劃分中史及世界歷史,一個循環周共有4節歷史課,每節35分鐘。本學年起,校方開始於中二級以新修訂校本課程框架授課。
校本課程令學生代入朝廷角色
本報昨日參觀該校上課情況,教授中國古代史「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與中外文化的交流」部分。教師李巧儀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讓他們代入朝廷角色,例如選擇以封建制或郡縣制治國,採用不同制度又會產生怎樣的治國效果,漢武帝又會如何處理地方勢力坐大問題。
她在課堂上善用時序表,整理由秦亡至建立漢朝後不同皇帝、朝代及施政時序。
早前當局公佈初中中史科修訂建議後,有意見認為或減省戰爭描述,如楚漢相爭等,影響學習中史趣味。
李巧儀以上述課堂流程為例指,該校使用校本課程教授歷史,而未有重點教授楚漢相爭,較多論述漢代施行措施及影響,善用時間線提及建國、施政和衰亡國過程。
科主任:訓練歸納思考能力
該科科主任徐琳補充指,現時教學法重視脈絡,學生需要分析朝代施政成效,藉以了解措施影響是否為朝代埋下衰亡伏線,訓練歸納和思考能力,為學生未來高中學習鞏固基礎。
指近代香港史「值得教」
舊有初中中史課程未有把香港史列入課程內容,只以「香港史事年表」附錄於課程大綱,是次修訂則把「香港發展」部分貫穿不同歷史階段。徐琳認為,近代香港史「值得教」,例如中二級提到香港嶺南文化,學生可更認識香港發展。相比古代史,近代及現代史更「埋身」,學生可從課本以外學習歷史,例如口述歷史以及參加學校舉辦的考察活動等,以提升學習興趣。
教學方面,徐琳認為課程結構有變更,教師適應及備課需時,無可厚非,但對於兼教中史或歷史的教師來說,新修訂課程更易掌握,因為教師可根據課程「基礎知識」教授,並可因應本身熟悉部分增加教學內容。
校長:願與學界分享資源
陳朱素華紀念中學校長鄺永燊指,該校作為先行學校之一,願意與學界分享資源,現時亦有向同屬宣道會的鄭榮之中學分享教學設計。據了解,另兩所先行學校包括中聖書院和救恩書院亦設有平台共享資源,3校會把教學意見向當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