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政情與評論 > 正文

冀勿拖慢土地供應 特首籲社會助政府

2016-10-13
■梁振英昨晚出席地區扶輪論壇,討論主題為「香港的未來」。 劉國權  攝■梁振英昨晚出席地區扶輪論壇,討論主題為「香港的未來」。 劉國權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行政長官梁振英昨晚出席地區扶輪論壇,討論主題為「香港的未來」。他在致辭中表示,本港並非土地短缺,而是土地供應不足,繼而引起社會、民生及經濟問題,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商業及住屋供應,影響經濟價值及社會功能。他表示,政府在房屋問題上迎難而上,經過4年努力,目前有9.3萬個私人單位即將動工,供應數量將是12年以來的新高,期望社會能協助政府增加土地供應,而非拖慢,讓政府能盡快改劃土地用途,解決本港住屋問題。

反對聲音縱多 政府迎難而上

梁振英表示,現屆特區政府上任時,不少人質疑當局是否有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的決心,因為這會碰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政府迎難而上,明知收回土地時會面對很多反對聲音,但仍以增加房屋供應為目標。他指出,若樓價因息口上升而下跌,但本港沒有增加房屋供應,屆時香港人仍沒有足夠地方居住,故一定要增加房屋供應,而增加土地供應便是箇中關鍵,包括改劃土地用途。

他續指,不少人認為可改建工廠而增加房屋供應,但目前工廠有其他用途,其空置率低,不能靠改劃工業樓用途滿足住屋需要,故增加土地供應的責任在政府身上,而政府的角色愈來愈重要、擔子愈來愈重。未來,政府一定要靠開拓新土地、改劃土地來增加土地供應,並會發展粉嶺北、洪水橋,擴大東涌、元朗等新市鎮,及繼續壓抑外來及本地投資需求,監察樓市情況,堅持港人自住優先原則。

未來數年公屋私樓供應新高

他指出,經過4年來的努力,政府克服重重障礙後,未來5年能供應9萬個公屋單位,未來3年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供應量為9.3萬個單位,即已經取得「開工紙」,而這數字亦創12年前政府公佈相關數字時的新高。

梁振英坦言,所有拖慢改變土地用途及政府開發土地的行動,即使他們的動機是多純正,客觀結果都是會推高地價、樓價及租金,並減少房屋供應。他期望,真正關心房屋問題的人能協助政府增加土地供應,而非拖慢,「有土地便可根本解決長期積累下來的房屋短缺問題,可以增居住空間。」

「地是屬於大家,不是屬某個人」

他強調,「地是屬於大家,不是屬某個人,不是屬政府,用大家的土地開發,用來建屋」,希望降低樓價。他希望社會能真正願意面對土地短缺問題,盡快完成改劃土地工作,又指事在人為,會為香港的未來放手去做。

另外,梁振英提到政府積極發展經濟及創新科技,現時正與東盟十國商討自由貿易,希望今年底前完成整個談判,促進本港經貿發展。同時,政府積極打造香港成社經濟多元化及高增值發展城市,包括創新及科技、鼓勵科研達至再工業化,而上周卡羅琳醫學院香港分部開幕,是卡羅琳醫學院首次在海外成立的基地。他相信,香港有「一國之利,兩制之便」,可吸引更多海外機構來港發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