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云,若想拍攝有深度的照片,要先擁有一對「攝影眼」。在無障礙的藝術國度裡,「攝影眼」並非健視人士的專利,視障人士同樣能擁有。也許你會疑惑,既然看不見,又如何對焦,如何拍攝?但你可曾想過,用心眼拍照也許比肉眼來得更清晰、更有味道。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嘉嘉
兩位視障人士Pinky與Merrick早前參與了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下稱:香港中心)主辦的攝影活動--「藝術通達計劃:黑暗中的影像工作坊」,並在香港展能藝術會及健視攝影師Monica的協助下,展開了一場攝影之旅。「藝術通達」意旨為殘障人士提供無障礙欣賞節目的服務,此概念在香港的發展漸趨成熟,透過任何方法,如口述導賞或立體裝置,務求令健全與殘障人士也可同樣欣賞到藝術作品及表演。
與健視者合作擦火花
Pinky以爽朗的聲線向筆者作自我介紹:「我在東華學院修讀應用心理學學士學位二年級,興趣是唱歌。」她這樣形容自己的視力:「我是完全看不到,連光都看不到。」對於今次參加活動的目的,她說:「我很好奇到底視障人士如何拍照,及與攝影師合作會得到些什麼,會學到什麼知識,然後用自己的方法呈現所拍的影像,而最終結果是我們為作品創作了凹凸的效果。」坐在Pinky旁邊的Merrick視力為1%,小時候已經是這樣,現於理工大學修讀社會政策及行政學士學位四年級,一直也喜歡拍照,最愛影食物及巴士,他笑言:「因為自己喜歡乘搭巴士。」
由於視障人士主要靠觸感去認知周邊的事物,故此真正拍攝前,眾人一同參觀了香港中心的建築與設施,尋找拍攝的景像。Monica強調今次活動不是要訓練他們,「是以合作的性質大家一起做一些事出來,看看可以擦出什麼火花。」走遍整個香港中心,他們鎖定了一塊外形看似平平無奇的石頭--海軍界石。Monica表示:「我們希望拍出石頭上的雕刻。一開始我們並非打算以凹凸效果示人,隨後從他們(Pinky與Merrick)身上得到啟發,就是我們擁有正常視力的人,日常都用很多電子通訊的東西,如手機,習慣了將資訊餵進來,很多事如果沒有人講,我們未必有人會為意,而Pinky及Merrick理解這世界會比我們多,其實我們都是平常人,但我發現他們看到的東西可能比我們還要多。」
Monica舉例說:「凹凸的物件要靠光源才能見到紋,若光源很平,就沒有層次對比,我們用肉眼看是一塊很平的東西,看不到石上的雕刻,如錨、年份及字,但對視障人士而言,不論在什麼環境,他們都可以摸到這些數字,知道有什麼圖案,所以我希望帶出一個訊息,就是沒有陽光底下,其實我們健視的人都看不到當中的訊息,出現光差對比後,我們才看得見,所以當初我們的作品是左右對比,一個是很平的光源,一個是有對比的光源,見到石上的紋,這是最初的構思。」隨後,為將訊息表達得更好,讓視障朋友都能從作品展中「看到」他們的作品,他們最後用泥膠倒模再加工,製作出凹凸的作品。
談到拍攝過程,Monica坦言自己只是從旁協助如何操作一部相機,Pinky與Merrick主力影相,「我只是助手。」Merrick進一步解說道:「Monica已set好相機及腳架,而石頭就靜止在一個位置,我們一個負責打燈,一個負責按製拍照,然後我們輪流交換角色。」雖然Pinky看不到光,但仍能感受到如何揸燈。問到Pinky從中學到什麼?她說:「不一定只局限於影相,可以用其他不同的方式去表達,讓視障人士都能欣賞藝術作品。」Merrick就深深體會到攝影是超越視覺,「我初時會從視角的角度去拍照,現在體會到影相這門藝術並非只是具像,而是心靈上的東西,是一種集體創作,是大家智慧上的混合及撞擊,最終會出現另一種畫像。」Monica就反問自己,「單憑眼睛又可以看到多少?我們會慶幸自己能夠看到東西,但亦因此而過於依賴,單憑眼睛去看周邊的事物,而視障人士就會運用比較多聽覺、嗅覺及觸覺,他們感受到的世界會比我們多。」
視障者對顏色有感覺
香港展能藝術會藝術顧問李瑩(Lena)透露,於活動前除了為視障人士提供口述導賞讓他們了解環境外,亦有安排健視攝影師用眼罩蒙眼,感受視障人士的觀感世界。Lena表示即使視障人士看不到,亦能夠攝影,「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他們,例如口述影像技巧,試想像到底一個視障人士如何看畫展?雖然畫紙和相紙是平面,他們看不到,但可以透過專業的口述影像員將平面的作品形容給視障人士聽,又或以半浮雕形式將作品呈現出來,讓視障人士可以觸摸得到,這叫作觸感藝術。」
視障人士看不到顏色,就代表他們的世界沒有色彩嗎?不是。Lena說:「視障人士長大的過程,可以透過教育令他們對不同的顏色產生不同的感覺,例如當你告訴他這個東西是綠色,他們會出現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又可能會聯想到與環保有關,紅色則會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口述影像就是要讓視障人士的腦海中有一個畫面的呈現。
談到視障人士在香港發展藝術所面對的困難,Lena認為:「視障人士很多時候給人的感覺主要是在音樂上有天份,即使他們在學時,老師可能也只會集中在音樂的培訓,在藝術方面的接觸變相不夠多元化,其實他們很多觸感都很敏感的,例如嗅覺、觸覺、聽覺,都比我們敏銳,若好好利用這些方面的觸感,其實可以發展更多元的藝術。」但其實要發展藝術,是需要培養,也需要有導師,Lena坦言香港現時便缺乏一些專門學校培訓教導視障人士的人才。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助理對外事務經理譚嘉怡(May)希望,視障與健視人士都能從活動中互相從對方身上學到一些東西,「我相信視障人士感受到的事物會比我們多,有一些事物是我們都忽略了。」活動的作品由昨日起至下月16日於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5樓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