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與青少年見面,總會聽到他們繪影繪聲地形容父母,但當見到家長「廬山真面目」,聽到他們對子女的看法時,又會有迥然不同的感覺,現在與大家分享其中兩個個案。
情境一:
一位身型高大、聲音嘹亮的爸爸,無助地吐苦水。
「姑娘,其實我真的好愛錫我的女兒。」
「她一向心地好好,很生性,不會為小事與弟妹計較。我一直很自豪有她這個女兒。」
「以前細個與我的關係好好的,但不知為何一升上中學就越來越差。甚至我一說話,她便入房。」
「我自己工作辛苦,只希望賺更多錢給她們過最好的生活。她明明是知道的。」
情境二:
一位身型嬌小、情緒激動的媽媽失望地表達。
「姑娘,我女兒自從升上中一後,成績越來越差,更常常收到老師對她學習態度的投訴。」
「還有,她對我的態度又差。我未開聲,她就發脾氣。」
「以前讀小學時,她會自動自覺做功課。現在,日夜顛倒,半夜三更才做功課,有時玩手機不願睡覺。」
表面看來,青少年問題彷彿與學業適應及反叛期有關,但當我們深入了解時,發現兩個家庭同樣面對着父母婚姻關係的問題,而且父母關係一直轉差,甚至有離婚的打算。
「有時明明知道他們在吵架,我一出房門,又瞬間轉為寧靜,整個感覺很不自然。所以我寧願整日留在房內,貼着門偷聽也好。起碼可以給他們盡情發洩,而我亦可以知道他們正在發生什麼事。」
「爸爸媽媽每日吵架完,就勸我『大人的事不要想太多,專心讀書就可以了。』但試問我又怎可以不去想呢?」
父母關係差令孩子「不愛家」
作為孩子的她們實在未必懂得如何面對父母的緊張關係。雖然內心很希望可以做一些事去維繫及修補父母感情,但實際上也確是有心無力。其中一個少年人更告訴我,「因為爸爸媽媽分房睡,所以我故意每晚半夜起來,開燈做功課、煲劇,令同房的媽媽受不了,繼而回到他們原本的房間。」
聽到這裡,我感受到孩子那份單純的心。不管自己能力有多少,內心的無助不安有多少,也會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想盡千方百計去保護及維繫自己的家。筆者希望藉今次的分享,讓家長了解到,有不少表面「不愛家」的學生,內心其實正正是「最愛家」的一群。雖然他們平日對家中的事表現得很抽離,也很少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一旦發現家庭有一些微妙的變化,他們便會用自己的方法去保護這個家。
你家也有「不愛家」的小孩嗎?不妨再用些時間觀察,可能你會對你家孩子有所改觀。(標題與小題為編者所加)
撰文: 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吳欣穎
查詢電話:2549 5106
網址:www.hkfw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