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大明 天津報道)香港與天津遠隔2,000多公里,卻同樣擁有百年海派歷史文化。香港天津青年會會長劉洋就是從海河走向香江,在維港扎根,經過6年努力,在法律界嶄露頭角。他還以自己兩地生活經歷,帶動身邊青年朋友北上走訪,增加對國情的認識。
專攻航運貿易訴訟業務
今年30歲的劉洋成長於天津。移居香港之前,他先後於上海海事大學和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就讀,分別獲得法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10年6月,劉洋經「ASMTP」(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來港,加入禮德齊伯禮律師行,專攻航運、貿易訴訟和仲裁業務。六年多來,他通過自己的勤力拚搏,從律師助理到律師一步一個腳印,獲得了老闆、同事和客戶的好評,並在業內嶄露頭角。
2014年,劉洋代表中國的一家大型國有貿易公司,在一宗涉及金額超過7,500萬美元的10艘二手船舶買賣糾紛的倫敦仲裁案中勝訴。2015年至2016年5月期間,在一宗涉及索賠金額超過3,000萬美元的船舶滅失和18名船員喪生的倫敦仲裁案件中,他代表作為承租人的新加坡航運公司,最終促成案件成功和解。今年8月,劉洋被提名為素有航運界「奧斯卡」之稱的2016年度勞氏航運亞洲大獎的「明日之星」獎。
積極增進兩地青年認同
工作之餘,劉洋亦熱心參與社會活動。「人心相通,感情相近」。在劉洋看來,這一點,對內地與香港的青年人來說尤為重要。
在劉洋看來,鼓勵香港青年知國愛國,不應只是簡單說教宣傳,而應多讓他們以親身經歷和感受去破除國情認識誤區。劉洋講述了一個香港青年在內地短暫實習經歷的故事。臨行前,青年的家人曾再三叮囑,到了內地不要亂講話,否則會被抓起來。幾個月下來,這位青年不僅沒有「因言獲罪」,相反,在暢所欲言、情同手足的工作生活環境中,他感受到了與內地青年交流的輕鬆與暢快,徹底改變了以往對祖國的誤解。
針對內地來港「專才」與香港本地青年人的隔閡,劉洋認為,內地來港學生應尊重港青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港青亦應持積極開放、客觀冷靜的心態,擺脫自我封閉的藩籬,使「鄉土情懷」與「愛國愛港」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融合。
由於在本職和社會工作方面的突出成績,2015年3月,劉洋榮獲首屆「十大傑出新香港青年」稱號。他對記者說:「在專業方面,我只能算是個剛出道的『小人物』,與香港那些功成名就的律師還差得太遠;在社會工作方面,今後還會一如既往地積極參與,特別是那些有利於香港與內地相互融通的工作。我是一個『新港仔』,今後的路還很長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