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特稿:好了傷疤忘了痛?

2016-11-23

中資並非首次大規模來港投資,回顧九十年代亦曾經有多間中資來港投資,但其後因經營不善、金融風暴等,觸發廣信倒閉事件、粵海債務危機等,暴露了某些中資在經營管理體制上的弊端。雖然之後內地企業改善經營模式,重拾投資者信心,但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近年中資大舉捲土重來,會否重蹈覆轍?

廣信倒閉粵海陷債務危機

內地企業來港上市,九十年代曾經掀起兩次投資熱,首次在1993年,首批國家挑選重點企業來港上市,成為市場焦點,卻因為國家政策變化,加上不少國企將集資所得胡亂投放,業績常令投資者譁然。其後的紅籌熱潮,又因1998年廣東信託投資及粵海企業,相繼暴露資不抵債的管理問題,更觸發了紅籌的信貸危機,這些都是公司管治欠佳的反映。

以其中粵海債務問題為例,1994年11月粵海投資曾被納入33隻藍籌股,至1996年底公司市值已超過150億元,1998年10月粵海集團已持有5家上市公司,但公司以債養債,資產質素極低,業務回報遠不足以償還公司的貸款利息,最終在97年金融風暴下陷入困境。

1999年1月,粵海集團宣佈債務重組,據悉參與重組的債務近60億美元,涉及500多家企業,涉及債權銀行200多家,債券持有者300多家,貿易債權人超過1,000家,事件轟動全球資本市場。2000年12月22日,經過近兩年時間,各方才達成債務重組協定,事件告一段落。中資的豪氣近年也常被拿來與當年的日本企業相比,八十年代日企亦掀起海外併購潮。

七十年代日本經濟蓬勃發展,1985年在紐約跟美英德法簽訂《廣場協議》後,刺激日圓匯價狂升,同時間87年美國出現股災,日本被視為最不受影響的國家,日資到海外併購變得相對便宜,據稱當時東京銀座的地價相當於整個加州。

日本雄霸美國到失落20年

1985至1992年期間,據悉當時日本海外直接投資達3,524億美元(約2.76萬億港元),當中最經典莫過於三菱地產斥資14億美元收購紐約地標洛克菲勒中心、SONY斥資34億美元收購哥倫比亞電影。據報當年洛杉磯市區有一半房地產由日本投資者擁有。

不過,日本最終於九十年代起泡沫經濟爆破,當時外資撤離,加上日本本土資金過於積極往外投資,忽略了本土市場,導致不動產價值大跌,企業最終只好拋售美國物業籌錢,班資回國,其對日本的遺害影響至今,失落十年又十年。中資企業近年競相搶購海外物業,市場亦擔憂會否重蹈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的覆轍。■記者 顏倫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