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新標靶藥控病情 自費買藥月花5萬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希雯)肺癌是全球最多人罹患的癌症,每年約160萬人因此死亡,而中大醫學院領導的最新國際研究證實,如病人接受一線標靶治療後出現新基因突變及抗藥性,而屬於「T790M」基因變異者,有望以新標靶藥Osimertinib控制病情,其「無惡化存活期」為十個月,較傳統化療的四個月大幅延長。新藥現已上市,病人需自費購買,費用約為每月4萬至5萬元。
本港每年肺癌新症逾4,000宗,當中七成為肺腺癌,患者不少為女性及非吸煙人士。部分肺腺癌患者帶有EGFR基因變異,可接受標靶藥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作為一線治療,但很多病人對它產生抗藥性,其後病情持續惡化,需改為化療。
約六成抗藥病人帶「T790M」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解釋,出現抗藥性的原因與癌細胞的「進化」有關,「約六成出現抗藥性的病人,帶有『T790M』基因突變,因此需要新的標靶藥。」
在中大醫學院領導的國際研究當中,逾400名合適病人分組接受新藥「Osimertinib」及化療療程。結果顯示,以治療後腫瘤縮小或消失的病人比率而言,Osimertinib較傳統化療更有效。在無惡化存活期方面,新藥的中位數為10個月,化療只有4個月。
研究指出,Osimertinib對癌細胞已擴散至中樞神經系統的病人亦有效,可延長他們的無惡化存活期,相關研究結果已於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
日後EGFR肺腺癌患者,如在接受一線標靶藥治療後出現抗藥性,可進行檢測,若證實是帶有T790M基因突變者,可接受新藥作為二線治療。莫樹錦補充指,「檢測方法有兩種,可先以血漿檢測,如果對T790M呈陰性,可進行活組織檢測,因前者只有約七成準確性,但如確定屬非T790M基因突變的患者,便只可接受傳統化療。」
現年63歲的周女士,在2011年被診斷患上第3B期肺癌,接受傳統藥物治療後癌症復發並有擴散情況,需接受化療。由於她被證實帶有T790M基因突變,適合試用Osimertinib治療,療程開始至今近12個月,情況穩定。
服新藥胃口皮膚不受影響
她認為新藥副作用較以前曾服食的藥物為少,「舊藥會令皮膚乾燥,甚至甩皮,但新藥無這情況,只是服用初期曾現暗瘡,但約一星期後消失。」對比化療的分別則更大,「化療後無口水分泌,吃炒飯會像吃沙一樣難受,而且味蕾受影響,吃很濃味的食物都嚐不到應有的味道,但服用新藥胃口不受影響,只需戒吃某些食物。」
研究顯示,新藥比較普遍的副作用是肚瀉及出疹,有29%及28%的參與病人有相關情況,亦有約3%病人出現間質性肺病,此三項副作用的比率均較化療為高。
不過,服用新藥的病人在噁心、食慾下降的比率均不足10%,貧血比率為3%,而相比化療組別有約兩成至近五成人有以上三項情況。
周女士指,為應付新藥導致的肚瀉,她會在需要外出時服食止肚瀉藥控制情況,如非必要也不會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