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對非投資論壇」去年9月7日在廣州舉行。 資料圖片
中國在非洲的製造業累計投資年增長在10%左右。如此大增幅,也導致中非產業合作的國際競爭壓力增大。中國地方政府加強統籌,引導從屬於產業鏈、產業集群的企業「抱團出海」。
地方統籌實現集群優勢
去年9月舉行的「對非投資論壇」上,廣東與埃及、南非、埃塞俄比亞等7個非洲國家簽署了9個經貿投資合作協議,協議金額25.58億美元,涉及航空、電力、陶瓷和服裝等領域。以陶瓷機械設備生產商科達潔能與廣東森大貿易合作簽署埃塞俄比亞陶瓷廠項目為例,前者以其產品對接森大銷售網,目前已在非洲鋪設3,000個建築陶瓷銷售網點。也有生產汽車的廣東企業借助合作方在非洲的貿易平台在剛果建汽車廠。
建輕工業園創5萬崗位
如果說,這些企業是相互取暖、優勢互補,那麼行業龍頭企業華堅則直接在非洲建造了一艘「航母」。2015年4月,華堅啟動埃塞-中國東莞華堅國際輕工業園的建設,預計2020年全面竣工。製鞋、服裝上下游配套產業的企業將入駐園區,從而完善埃國皮革產業的產業鏈,用工人數預計達5萬人。
「項目建成後,東莞部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將抱團出海,轉移到園區,預計埃塞鞋業、服裝等產品的六成以上將出自華堅輕工業園。」張華榮說,「放眼全球,非洲未來5至20年是一個窪地,也是中國製造業成長的奇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