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論壇 > 正文

【財經評述】中美貿易角力邁新階段

2017-01-06

黃思華 中銀香港經濟研究員

2016年12月11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15周年,這本是紀念中國與環球市場接軌的重要日子,但中國與美歐日在同一期間卻為「市場經濟地位」爭議不斷,令彼此的關係趨向緊張。事緣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時,成員國擔心中國會透過補貼使產品能以較低價錢出口海外,要求在協議書內增設一項條款(第15條):在處理反傾銷調查時,入口成員國可以利用替代國的產品價格來比較中國產品的出口價,而不是以中國國內的銷售價或成本價作比較。協議書列明該條款會在中國入世15年後失效。根據WTO截至2015年的數據,中國合共收到1,123宗反傾銷投訴,排行在眾成員國中的首位,且比第二位的韓國多出3倍。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下,中國有必要捍衛其貿易利益,避免保護主義者濫用反傾銷措施,使中國出口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市場經濟地位內在意義

近來,美國、歐盟及日本均表示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雖然「市場經濟地位」與第15條內的「替代國」做法可被視為兩個獨立議題,但是兩者之間確是息息相關,否則也不會引起各方熱烈討論。WTO並沒有將成員國劃分為市場經濟體或非市場經濟體,「市場經濟地位」是由一個國家根據其國內法例而賦予其他經濟體的概念,這代表一國承認另一國的經濟符合市場機制,從而決定處理貿易糾紛的取態。不同國家亦有各自的準則給予其貿易夥伴「市場經濟地位」,加上兩個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及國內利益團體的游說往往會對這些判斷有所影響,所以這是一個既經濟又政治的決定。

中美貿易爭議有增無減

在發達國家中,對於中國的議題亦存在分歧,澳洲及新西蘭已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過往曾有貿易夥伴即使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卻在反傾銷個案中沿用「替代國」做法,可見兩者並沒有直接關連。不過,2016年12月11日之後,不論是否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皆不可再在反傾銷個案中以「替代國」做法作為預設原則,入口國需要遵從WTO的規則,在提交證據確立中國政府有顯著壟斷貿易市場及操縱國內價格後,才可利用「替代國」成本取代國內的銷售價。因此,WTO成員國將來向中國提請反傾銷投訴的難度便會大大提高。美歐日近日表態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短期而言對中國外貿不會有實質負面影響,但反映美歐日在往後反傾銷爭議中,仍將傾向依照WTO的規則使用「替代國」做法(即使行政成本增加),以配合他們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體的立場。2016年12月12日,中國迅速在WTO提交針對美國及歐盟的投訴,指其國內的市場經濟原則有機會損害中國的貿易利益,可見中方對此亦十分重視。不過在未有一個新反傾銷案例的前提下,這些投訴相信不會有任何實質判決。

眾所周知,從現實角度出發,中美之間不可能發生全面貿易戰,兩國的經濟互有正面影響,並不存在零和遊戲。不過,美國近年有增加使用貿易保護措施的趨勢,2011年至2015年合共展開126項反傾銷個案,比2006年至2010年增加68%,其中對中國的入口鋼材更徵收高達250%的反傾銷稅,比特朗普所提倡的45%關稅更高。在美國本土的貿易保護情緒高漲下,美國民眾對於環球貿易的反感日增,中國現階段得不到美國承認為市場經濟並不奇怪,預料中美的貿易磨擦日後只會有增無減,WTO的平台上將出現更多貿易訴訟。中國入世15周年後的第一個反傾銷投訴相信很大機會是由美國提出,屆時可留意美國如何處理。■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