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虹)近年不時有公立醫院爆出醫療事故,亦有病人及家屬批評公院漠視投訴。去年度全港所有公立醫院共收到約3,000宗投訴,意見回饋則有多達逾一萬宗。
有長達逾20年處理病人投訴的醫護指出,現時投訴方式雖千變萬化, 投訴人態度亦傾向激進,但形容處理投訴如同拆開一份包裝差劣的禮物,應正面積極地看待。亦有醫院聯網總監希望前線同事能易地而處地處理每宗投訴個案。
積極拆解問題助優化服務
醫管局病人關係處高級經理李淑貞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出從事處理病人投訴已有逾20年,見證病人投訴的改變。她指過去鮮有投訴,醫院亦不大重視,但現在投訴卻成為社會趨勢,院方對有關方面亦加以重視,而投訴方式更是千層百變,上至電台節目,下至尋求議員或媒體幫助,投訴人態度亦傾向激進,如打醫院同事及身掛血牌等。
李淑貞形容投訴如「包裝差劣的禮物」,外表雖不好看,但拆開後就會發現當中的禮物,為醫院服務帶來改善,故不應消極厭惡地處理,應是以正面積極的態度看待。
現時醫管局設有一個兩層的病人投訴機制。首層設於醫院層面,由涉事醫院負責處理所有初次提出的投訴。若投訴人不滿投訴結果,可向第二層機制,即由約20名獨立人士組成的醫管局公眾投訴委員會(PCC)提出上訴。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劉楚釗指出,PCC所有成員均非醫管局僱員,且來自不同社會界別,獨立審議每宗上訴個案,從而避免投訴人產生「醫院自己人查自己人」的疑慮。
劉楚釗:投訴主因溝通出錯
劉楚釗指出,過去只有一名醫護兼任病人聯絡主任,處理投訴,但現在連同病人聯絡主任,共有6名員工專責處理,人手增加不少。他估計大部分投訴均與溝通出錯有關,不少可即時獲處理,而多數投訴亦可在第二次約見時獲解決,其餘較複雜個案則需涉事醫院管理層處理。
劉楚釗相信不少人對「投訴」二字會有負面觀感,希望前線同事不要太快下定論,應易地而處並有同理心地處理每宗投訴個案,建立處理投訴文化。
李淑貞及劉楚釗早前獲頒發申訴專員嘉許獎(第二十屆)「公職人員獎」,表揚他們能正面回應及積極面對投訴。專員鼓勵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己,認為這才可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回應時代變化與市民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