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省林業廳、中山大學聯合舉行新聞發佈會,命名長臂猿科新物種-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為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唯一類人猿。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的該項重要成果,於美國東部時間2017年1月11日在國際著名靈長類期刊《美國靈長類學報》在線發表。據報道,這一新物種在國內種群數量不足200隻。■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 昆明報道
中山大學教授范朋飛介紹,自2007年起,其領銜的研究團隊開始關注和研究中國的白眉長臂猿。2008-2009年對國內的白眉長臂猿種群和分佈進行了全面調查,在雲南高黎貢山保護區、盈江縣支那鄉開展了長期的行為生態學研究。
經長期心理學「習慣化」方法的努力,3群白眉長臂猿不再畏生,因而獲得了大量牠們的照片。在清晰的面部照片中,白眉長臂猿形態上與既有的西白眉長臂猿和東白眉長臂猿存在明顯差異。
范朋飛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團隊深入討論、擬定研究計劃,聯繫國際長臂猿專家開始合作研究。綜合外部形態、牙齒和分子遺傳學證據,最終確定中國的白眉長臂猿是一個新物種,且主要分佈於中國與緬甸交界的雲南高黎貢山地區,命名為高黎貢白眉長臂猿。
種群不足200隻 學者倡列瀕危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學龍介紹,高黎貢白眉長臂猿棲息地海拔跨度大,從海拔500米左右至海拔2,000多米都有分佈。但其分佈區非常狹小,種群數量不足200隻,且呈現出明顯的片斷化分佈。 另外其性成熟相對較晚,一般要到6至8歲,且繁殖率低。
蔣學龍說,在他們的研究論文中,建議將其評估為瀕危等級,以喚起全社會對這一物種的保護和關注。但是針對分佈於我國的高黎貢白眉長臂猿,考慮到近二十年來,該物種在瀘水、隴川、瑞麗已難覓蹤跡,種群小且片斷化嚴重,因而應該被評估為極度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