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林鄭續良策 利港五範疇

2017-01-18

提管治新思維 優化管治方式

前日宣佈競逐特區行政長官的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強調要延續現屆政府的良好政策,並改良管治方式。現屆政府有何良好政策?曾作為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在任內又有何角色?對社會產生什麼影響?本報記者回顧了現屆政府在覓地建屋、扶貧安老、加強與內地合作、創新科技及創意文化產業、青少年發展5大方面,檢視過去數年施政,有什麼地方必須延續以造福香港社會。

同時,與其隨茪牊麍ㄔ霪痚扈d在「ABC」思維,不斷「人格謀殺」不同參選人,不如看看林鄭月娥早前提出的願景,當中有什麼新思維、新血、新動力可以注入香港,擺在香港整體社會眼前那「可望可即」的將來,又可以是怎樣? ■記者 甘瑜

住屋:破城鄉藩籬 建廣廈千萬

無論什麼年代的香港人,最關注的議題都與房屋有關。人人得以安居,也是社會發展之本。現屆政府過去4年多,將房屋政策視為重中之重,盡心盡力覓地建屋,即使是政見不同者,也會認同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房屋方面的施政。林鄭月娥若能延續有關政策,自然是好事,但如何做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她提出了「平衡發展、優化城市」的新見解。

梁振英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即提出在短、中、長期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更重新啟動凍結了14年的長遠房屋策略檢討,成立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以全面檢視如何增加土地供應。根據《長遠房屋策略2015年周年進度報告》,政府採納46萬個單位作為2016/17至2025/26年度10年期的總房屋供應目標,當中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28萬個單位,包括20萬個出租公屋單位及8萬個資助出售單位;私營房屋供應目標則為18萬個單位。

覓地工作已見成效,兩年間已物色到約150幅具發展房屋潛力的用地,爭取大部分於5年間撥作房屋用途,興建逾21萬個單位,當中逾70%為公營房屋。截至去年6月中,其中53幅用地已完成法定圖則修訂程序,估計可提供共約6.6萬個住宅單位,逾半數為公營房屋單位。另外,未來三四年一手私樓供應量預計為9.3萬個單位,創12年以來新高,比現屆政府上任時的6.5萬個單位大增近50%。

盼凝聚共識 平衡發展

現屆政府也推出多項措施規劃長遠土地供應,包括推展多個新發展區,以及研究大嶼山發展和興建東大嶼都會的可能性。上述種種政策都講求延續性。

曾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在房屋措施上當然亦有其願景。她早前講述其「八大願景」時,亦坦承土地的樽頸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並提出「平衡發展、優化城市」,希望藉茼重e公佈的「香港2030+」,能夠凝聚到社會的共識,如改造發展稠密的市區,並在新發展區採用適切的發展密度;以鐵路運輸為骨幹,輔以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和良好的行人及單車網絡等「平衡發展、優化城市」的願景。

她期望,在進行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能配合市民的訴求,加強香港獨有的城市特色,包括自然資源、「城、鄉、郊、野共融」景致、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城市標記。

扶貧:度政策成效 扶弱更大力

房屋政策之後,本屆特區政府另一個重點政策,就是扶貧安老,現屆政府在這方面的力度可說是香港回歸以來之最。在林鄭月娥擔任扶貧委員會主席之下,現屆政府破天荒制定了官方「貧窮線」以量度政策成效,並推出不同津貼和措施去解決不同層面的貧窮問題;安老方面,現屆政府亦進行了退休保障研究、展開公眾活動等。在延續這些良好施政的同時,林鄭月娥的新願景還包括大力鼓勵社會各界,尤其是令到商界參與,「不單只是出錢,要出力、出心,去關心社會各界的人士。」

今屆特區政府在短短4年之間,由上任的2012/13年至現在的2016/17財政年度,把社會福利經常開支推高了55%至662億元。在林鄭月娥主理扶貧安老政策下,現屆政府推出不少津貼以扶助不同界別,包括優化「鼓勵就業交通津貼」,令逾10萬名低收入在職人士受惠;推行「長者生活津貼」,令逾43萬名長者受惠;向關愛基金注資150億元;7個有成效的關愛基金項目納入政府痡`資助,涵蓋學生津貼、租金津貼、傷殘津貼等;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涉及2.9億元,受惠人數逾9萬人。

在現屆政府政策的介入下,逾37萬人脫貧,貧窮率下降5.4個百分點至14.3%,貧窮人口持續處於過去七年有記錄以來的低位,成績可謂有目共睹。

在安老方面,現屆特區政府進行了退休保障研究;2013年9月開展為期兩年的第一階段「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以「錢跟人走」模式,資助合資格長者選用切合個人需要的社區照顧服務;2014年3月向獎券基金轉撥額外款項100億元,讓基金有足夠資源推展「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鼓勵社福機構透過原址擴建或重建善用其土地,特別是增加安老和康復設施等等。

堅信自由經濟 樂見成果共享

有見商界或會擔心特區政府行「社會主義」,林鄭月娥早前講述願景時,就強調自己的政策理念仍然是資本主義,相信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更認同政府在分配資源、讓市民共享成果方面是責無旁貸。她認為,政府在扶貧安老上,要做到鼓勵就業、愛護兒童、支援家庭、尊重自主。

在「扶貧助弱、共享成果」的同時,林鄭月娥提出「和諧共融、關愛互助」的願景,希望鼓勵商界參與其中,並指出其扶貧委員會推出的「攜手扶弱基金」、「明日之星計劃」、「友.導向」計劃、「社會創新企業」等,都是希望能夠令到商界出錢、出力、出心,去關心社會各界的人士。

借東風:創兩地雙贏 闖「一帶一路」

香港擁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獨特優勢,現屆政府亦在國家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十三五」規劃綱要港澳專章中把握機遇,推出相關措施。其中,林鄭月娥在出任政務司司長期間,積極與內地多個省市交流、磋商,任內為香港和廣東省的服務貿易自由化訂下合作項目,閒置近20年的落馬洲河套地區亦將由香港與深圳共同發展成創新及科技園區。在講及香港願景時,林鄭月娥亦強調「一帶一路」是香港的新契機,香港需「掌握機遇、昂首邁進」,鞏固優勢、團結一致,以創造無限商機。

現屆特區政府為把握「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機遇,將香港發展為「一帶一路」的主要商貿和金融促進平台,特別成立了「一帶一路」督導委員會,負責制定香港參與「一帶一路」的策略和政策,並設立「一帶一路」辦公室,負責推動研究工作。政府又決定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增設經貿辦、參與亞投行的籌建工作等。

港深同城 前海河套典範

同時,林鄭月娥在任政務司司長期間,亦做了不少兩地協作工作,包括上任政務司司長兩周,就前往深圳出席「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政策宣講暨招商推介會」,強調如何充分利用粵港「兩個市場、兩種機制」的優勢,加快實現香港服務業與內地市場的對接,鞏固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她並在深港合作會議,簽署了多項協議,涵蓋發展前海、兩地青年交流及創新創業、旅遊、文化等範疇,甚至茪漈悃M雙非兒童跨境就學問題。最近一次的深港合作會議,更由林鄭月娥與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簽署合作備忘錄,同意共同將落馬洲河套區發展成創新及科技園區,建立重點創科研究合作基地。

林鄭月娥在此方面講述其香港願景時,就勉勵港人需「掌握機遇、昂首邁進」,強調2003年所簽訂的CEPA,每年都有補充協議,令香港的服務進入內地大致上是全面自由化,可以有更好的掌握和發揮,而另一新契機就是「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涵蓋65個國家,在三個洲內,商機處處,只要我們能夠鞏固我們的優勢,我們能團結一致,我相信我們有無限的商機。」

經濟:走創科新路 拓文創產業

現屆特區政府銳意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幾經努力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以推動香港創新及科技的發展,現時科學園亦進入擴建、社會創科氣氛空前濃厚。在這方面,林鄭月娥亦認為香港願景之一是「多元經濟、創造優質就業」,並坦言對香港目前經濟增長放緩的局面感到「不甘心」。她認同香港須走創新科技路,並同時點出文化創意產業於香港的潛力。

創新及科技局成立至今約一年來,政府投放逾180億元推動創科發展,包括擴建科學園,並在工業h發展多層先進製造業中心和數據技術中心;撥款20億元,用投資收入資助大學進行更多中下游及應用研究,以及設立20億元「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本地初創企業等。

同時,現屆特區政府亦茩咩Q用創新技術提升市民生活質素,例如提出以九龍東作為本港「智慧城市」發展的試點,並推行新的「數碼21」資訊科技政策,將感應器、物聯網及大數據分析等嶄新技術,應用於公共機構,服務市民。

加固四支柱 經濟多元化

林鄭月娥此前在談到自己香港的願景時指出,香港在鞏固金融、物流航運、專業服務和旅遊「傳統四大支柱」之外,須發展多元經濟、創造優質的就業,「市民要安居樂業,一定要依靠經濟,如果經濟停滯不前,很多其他問題就會產生」。

她十分支持現屆政府的創科路線,除了早前在深港合作會議簽署合作備忘錄,同意共同將落馬洲河套區發展成創新及科技園區,建立重點創科研究合作基地外,她亦指出文化創意產業的潛力,「今日的創意產業佔本地生產總值5%,與旅遊業不相伯仲。但這個5%是在過去10年以每年8%、10%增長上來,今日已經聘用超過20萬人。」

林鄭月娥認為,這些新興產業可為青年人提供優質的就業,讓他們進入更有前景的創新及科技以及文化創意產業。她並以新加坡每年6%的增長趨勢,希望香港社會各界「都不要滿足於或者接受這個就是香港的經濟前景」。

青年:倡多元出路 助後生上流

過往談到青少年發展,不少人都將目光移至大學學額之上。現屆政府總算打破這種思維,提倡多元出路,鼓勵年輕人進行生涯規劃,每位青年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出路。林鄭月娥認同,需延續培育青年多元發展的思維。同時,任職政務司司長期間擔任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主席的她,亦指出香港人口結構將快速老齡化的狀況,並提出要以更放開、包容的態度去廣納海內外的人才,強化香港即將萎縮的勞動力。

香港社會強調「唯有讀書高」,但忽略了體藝或其他方面的專才。現屆政府倡儀為青年人提供多元出路,在專業教育以外,亦宣傳職業教育,讓不同志趣的青年人可以擇其所愛。在教育政策方面,政府大力推動學校及不同機構協助青年人進行生涯規劃,包括自2014/15學年起,為全港中學提供每年50萬元津貼,以加強推行生涯規劃教育,幫助青年人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

吸境外人才 減養老壓力

林鄭月娥認同有關路向,在早前講述其願景「培育青年、廣納人才」時,亦特別提到香港有很多優秀的青年人,並指出羽毛球好手、精英運動員伍家朗的例子,以及大提琴家李垂誼每一年培育香港音樂學生的舉動。

在認同培養香港青年人多元發展的同時,林鄭月娥亦指出,香港的人口結構令人擔心,並指出按目前數據,20多年後每三位香港人中就會有一位是65歲,勞動力亦將會在2018年持續下降。

她提出,在這個情況下,香港社會需要以更放開、包容的態度去廣納海內外的人才,「所以對於某一些行業,用一種保護主義或者閉關的態度,我是非常有意見,我覺得他們看不到香港的契機,看不到香港的利益,純粹是保護自己行業。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要發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