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香港出生,祖籍九龍城砦,兩三歲已搬了出來,居於紅磡村(房屋協會興建的廉租屋),即今日重建了的家維h,略比對面大環山的徙置區勝一籌,因單位內總算有自己的廚房廁所的了。
家父雖無力供我讀幼稚園,但希望我能考上官立小學,幫我求得在一間開辦於唐樓中的私立學校,插班讀小學一年級,當作我的「學前教育」。
我傻裡傻氣地讀了幾個月書,又無錢買書簿,只拿茈S姊的舊「拍子簿」,抄下一些「字頭」,胡亂的當做了功課。因沒交學費,老師也教得不認真,幸運的是竟能考上小學。
我考上的,是位於紅磡青州街與鶴園街之間的黃埔船塢官立紀念小學,是在市區中罕見的單層平房式、金字瓦背頂的學校。黃埔船塢即今日的黃埔新h、黃埔花園的原址。當年船塢有很多工人,而學校正為照顧船廠工人和天星小輪員工的子弟而興辦。
恭敬對待「事頭婆」
黃埔船塢官立紀念小學校共有12間課室,每級兩班,校舍呈「E」字形,中間是禮堂,台前放一台鋼琴,是上音樂課時用的。學校正門屋頂上扯上英國旗,入口正中有英女王畫像。我們進校時也「畢恭畢敬」,因曾聽先父開玩笑地說過,這位是「事頭婆」啊!而她的壽辰也為全港市民帶來一天的假期呢。
當年的一年級,課程對一個混沌未開的笨小孩也一點不容易,還記得我生平第一次被體罰「打手板」,是因出來黑板默書,寫不出而捱打。
那一課,字不多,只有「花木蘭代父從軍」七個字。老師教的時候,簡單地介紹一下故事內容,然後教我們讀。
朗讀寫字又一課
朗讀是這樣安排的:首先全班齊聲讀五次,然後一至四行起身,讀三次,再到五至八行起身讀三次,跟茯O逐行起身齊聲讀。最後是老師板書「起字頭」,我們用簿抄下,每字一行,是當晚家課,這一課就教完了。
請問這是什麼教學法,竟普遍存在於官立學校?更慘絕人寰的是第二天竟要輪流出來黑板默書,一人一字。我個子矮小,坐第三行第一個位,老師今次是「打橫輪」(其實我覺得他每事都是打橫講、打橫做)。
輪到我了,正是要寫個「蘭」。我寫了「艸」部,再寫個「門」,但怎搞也搞不出裡面是什麼名堂,結果慘被打了三下手板。
老師打人時的猙獰面目,隔了半個世紀我還記得。各位教育界同工,請「慎言慎行」,學生會記你一世的。■雨亭
剛退休中學中文科老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