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曆新年的揮春蘊含着人們對新一年的祈盼與祝福,在筆名華戈的香港書法家馮兆華眼中,揮春字體講求飽滿、和諧以應節日氣氛。原來不同場合的書法有着不同的字體要求,街上的酒樓、商舖招牌很多都出自他筆下,既具香港傳統特色又款款獨一無二。他也曾為逾60部電影揮筆寫片名,從經典《倩女幽魂》、《逃學威龍》,到近年的《魔警》、《殭屍》等,根據劇情而變換不同風格。你可能沒聽過華戈的名,但一定見到過他寫的字。■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圖:主辦方提供
華戈今個新春於Citywalk荃新天地辦「賀年書法展」,首次於商場展出10幅2米高的賀年揮春,「花開富貴」、「龍馬精神」、「笑口常開」、「身壯力健」等皆是中國人熱門新年願望。在商場「丁酉年迎春賀歲」活動中,他巧妙地以「荃」字及「新」字為首,創作包含新春祝福意思的藏頭對聯,並書寫「福」字及揮春免費送贈市民。
書法講究和諧避讓
華戈當然不只一次與商場合作,新年喜慶裝置擺設最吸引他的無非「和諧」二字,正符合他希望社會和諧的願望,「寫書法也要講究和諧、避讓,不然就成為了塗鴉。」寫揮春的字體有何講究?他表示:「揮春意為將不好的事揮走,期待來年的好年景。寫揮春不同於寫書法,需要寫得飽滿而珠圓玉潤,表達對新一年的美好願景,使人看到便有開心的感覺。」講到為電影題字,衡量標準是劇情需要,「有的戲需要剛勁霸道,有的則需要女性化的柔性,並不是某一種書法字體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多種字體元素的結合演繹。譬如《魔警》表現劇中人物多重性格的碰撞;《倩女幽魂》則需要帶出哀怨的感覺。」
再談到為店舖寫招牌,因應的也是各行各業的特點,「例如武館、麻雀館、體育館用魏碑表現刀槍劍戟的感覺;髮型屋帶有西化感覺和英文字;同鄉會又要給人親切的感覺。每款招牌字體都不同,一切都要看情況決定,不能千篇一律。當年王家衛拍《2046》和《一代宗師》,便請我到澳門和開平的拍攝現場為整條古裝街的幾十個舖位即場寫招牌字,不能被人認出來自同一人之手,王家衛還說:『搵到華戈,唔使奔波』。」為公為私寫字無數,問華戈最滿意的作品是什麼?他表示:「一份作品不能只是我自己滿意,要人人都滿意才是好作品,像美心皇宮、富臨海鮮酒家、帝京酒店、帝都酒店等的字,也陪伴着不少人成長。」
街檔寫字找到靈感
華戈自幼受父親影響研習書法,自明、清書風入門,上溯元、宋、唐、晉各代法帖大家,融會各體流派於筆下,自成一格。他自稱最愛寫介於正楷和草書之間的行書,欣賞「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天下第一楷書」歐陽詢等傳統大家。從小家庭條件不夠好的他,飯後便喜歡坐在山坡上看雲飄日落及四時天氣變化,這種鄉村生活使他多接觸大自然而愈善於觀察,為日後的「變體」奠定基礎。年輕時他便擺街檔幫人寫字,不太在乎生活質量,賺到吃飯的錢便夠,人來人往的嘈雜街頭反而是他最適合的創作空間,「若沒有當年擺街檔的經驗,我找不到現在寫字的感覺。在街上,我可以通過觀察人的形態動作聯想到書法,道理就如同王羲之觀察鵝群互相追逐找到靈感。」
眼見愈來愈多的手寫招牌被電腦字體取代,他認為電腦製作出的字體「沒有價值,也沒有生命,無論是誰都可以使用一模一樣的字」,「但書法獨一無二,就算寫同一個字也時時不同。當年電腦字剛興起的時候,不少學書法的人擔心無用武之地而轉去學畫畫。而現在,在電腦字的對比下,反而愈來愈多人發現了中國傳統書法的高深莫測。繪畫可以分時間斷斷續續完成、歪歪斜斜也是獨特風格,而書法則要一氣呵成且工整,幾十年的功力就在幾分鐘內體現。」對於去年「勁揪體」眾籌事件,他表示書法可以創新,但總要遵循法度和傳承,「太多古靈精怪的書法班教學生只會誤人子弟。」
在商場活動中,華戈即場教10名來自東華三院馬陳景霞幼稚園的學生正確握毛筆的姿勢,又指導他們題「福」字,代表「祝福」。他讚揚小朋友十分聰穎,稍作指導即可掌握執筆手勢,並表示:「我最喜歡扶持後生,近年將大部分時間投放於教學之上,在現今『群魔亂舞』的環境下,我更希望加深各界對國粹傳統書法藝術文化的認識。我的學生來自各行各業,什麼人都有,但最高興是看到小朋友有興趣學習書法,讓中國書法藝術得以傳承下去。」
當談到教學生最注重什麼時,他毫不猶豫地說:「我是個傳統的人,要先讓學生知道什麼是中國書法,講求尊師重道、敬畏古人,也相信字品即人品,所以我主張學生要多向傳統、向古人學習,再理解整合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而我的作用是將學生不符合法度的地方撥正,引導他們發掘自己的優點。」他同時認為,學書法重要是耐得住寂寞,「若是學幾天表面功夫便到處去『塗鴉』,就是污染了書法環境。我建議學生用心、虔誠去感受這項中國國粹、高深藝術,以『忘我』的精神去領略其深層次的意義,當然也不能一味盲目地沉醉其中,掌握正確的方法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