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敢觀舞台:2016舞壇小結 雙向文化交流漸成氣候

2017-01-21
■三位參與西九和芬蘭舞蹈機構合作的「國際創意交流 - 香港×芬蘭」計劃的舞蹈家,與合作機構之一Zodiak新舞蹈中心藝術總監Harri Kuorelahti ,參觀當地的藝術家村。 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三位參與西九和芬蘭舞蹈機構合作的「國際創意交流 - 香港×芬蘭」計劃的舞蹈家,與合作機構之一Zodiak新舞蹈中心藝術總監Harri Kuorelahti ,參觀當地的藝術家村。 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文:聞一浩

回看2016年,看的演出,出席的工作坊和論壇不少。但說到香港舞壇,首先想到的不是有多少精彩的演出(雖然今年算是豐收的),而是大家或許不那麼留意或知道,但卻是影響深遠的事件。這些事有的是早一年就播下種子,有的是2016年撒種。說的是漸成氣候的雙向文化交流活動和計劃。

文化交流活動香港其實不少,但許多時都是一次過的活動──不是人家來訪,便是本地藝術家到海外,演出或主持工作坊。以往較少你來我往,兩個地方的藝術家到彼此的「地頭」雙向交流,但翻看過去一年的活動,發現這種方向的策劃漸多,像早前寫過的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舞蹈部門(西九)於2015年舉辦的《新作論壇:肢體和聲音的舞動與敘事》工作坊,所促成的法國編舞艾曼紐.汀與香港不加鎖舞踊館間的合作。雙方分別於法國與香港兩地進行交流,以一年多的時間去認識彼此的文化和藝術理念,然後創作。作品《西門說》下周將於艾曼紐.汀出任總監的法國勒拉佛爾-諾曼第國立舞蹈中心首演,五月回到香港演出。

這次雙邊交流,「紅娘」西九在資源上也有支持。資源在策劃這類交流活動上相當重要,雖然香港投放在文化藝術上的資源不算少,但太多放在製作演出之上,欠缺了這種藝術家「培訓」和推廣計劃。

而西九去年十一月尾開展,可說是更具野心的,是與多個不同地區的舞蹈機構合作為期數年的交流項目。率先開始的,是與芬蘭三間舞蹈機構合作一項為期三年的交流合作計劃,各自選出三名藝術家,三年內互訪,觀摩當地舞蹈活動,參與工作坊及藝術節演出,及與當地舞蹈團體交流,以期拓闊彼此的創作視野。而計劃最後是希望三年後可以有聯合製作,展示交流成果。其他正洽談中的還有英國及澳洲的舞蹈機構。

西九的資源較為充足,加上表演藝術部門團隊相當重視提升本地藝術家的視野,與世界藝術潮流接軌等,因此積極策劃這些不是即時見成效,但正正是本地藝術家所需要的計劃。縱使這也有為將來西九表演場地落成後的節目安排的考量,但影響和成效並非只限西九獨享。

而香港藝術中心在表演藝術方面蟄伏多年後開始有所行動,去年更策劃了一次跨界別跨地域的交流項目。去年九月,將香港與比利時的舞蹈及其他媒介的二十多名藝術家連起來,在比利時布魯塞爾作了首輪演出「香港味道」,而目標是今年七月把比利時藝術家帶到香港來,展示第二階段的合作成果。雖然以製作呈現,但透過配對兩地不同界別的藝術家,這次活動嘗試讓不同文化背景及創作媒界的人彼此認識和交流。香港藝術中心資源不多,但積極尋找資源下,比利時之行終能成事。至於七月來港的交流活動能否成事,又端看香港藝術中心能否成功取得資助--這又要看擁有資源的藝術機構會否意識到這是應該發展的方向。

其實個別舞團或舞蹈家亦在自己有限的資源下發展交流活動。最近的如藍嘉穎參加的香港京都舞蹈交流計劃,雖然沒有藝發局資助,依然出發,除了與日本藝術家合作,也演出自己的作品;而梁儉豐策劃的《身體印記--後殖民的青鳥》計劃,涵蓋香港、台灣和澳門的年輕舞蹈家,在三地巡演,與當地的舞蹈界人士和觀眾交流。城市當代舞蹈團/舞蹈中心的日本藝術家駐場計劃,先在日本駐場,然後回港交流及演出,合作的有能劇、粵劇和舞蹈藝術家,配搭相當有意思。這一切都是透過兩地甚至不同媒介的藝術家之間的溝通,去拓闊彼此的創作和視野。規模雖然遠較西九或藝術中心策劃的為小,但意義同樣不小。

除了雙向文化交流外,各藝團或機構繼續邀請海外藝術家來港主持工作坊,讓本地舞蹈家可以接觸更多不同的藝術潮流,而去年藝發局首次帶團參加杜塞爾多夫舞蹈博覽會,繼續主動策劃向海外推介香港舞蹈家及作品,也是該走的方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