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有情 > 正文

【扶貧故事】窮村種出黃金米 鄉親捧上金飯碗

2017-02-13
■嚴清華展示有機軟米的稻稈。■嚴清華展示有機軟米的稻稈。

小學文化的「三高書記」嚴清華

「村裡這些年的變化翻天覆地,主要靠嚴清華;回回選村長,不記名投票,個個投他。上次常州市領導下來問嚴清華的情況,我說『最好弄到中央去當黨代表』,因為他沒有私心」。今年82歲的江蘇常州金壇黃金村村民小組長徐繼堯,這樣形容在村裡幹了18年、長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現任村副支書、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嚴清華。雖然僅小學畢業,但憑自學拿到高級農藝師證書、合作社高級管理人證書、高級農民經紀人證書,嚴清華被村民譽為「三高書記」。在他帶領下,江蘇省最窮的貧困村種出有機稻米「黃金米」,暢銷全國,變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村」,去年第三產業總值2.56億元(人民幣,下同),全村2,546人,人均收入2.24萬元,村集體收入620萬,獲得「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農民示範社」等榮譽。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旻 江蘇常州報道

建村於唐代初年的黃金村,「以前一直窮到底,偏僻,無山無灘無水,一樣沒得,就靠田」。憶起當年黃金村的窮,徐繼堯唏噓不已,「10年裡換了8任書記,換個不停,最短的幹了3個月」。

臨危受命為報恩

1998年底,村民們推薦,鄉裡組織部門找到當時在金壇交通局交通工程處任施工隊長的嚴清華,那年44歲、出生於黃金村的他,曾在村裡當過共青團書記和民兵連長,1981年退伍後到縣裡的交通局工作。

嚴清華說,「當時,組織到我的單位,先後去了6次。」最後他決定回村扛責任,是因為「要報黃金村的恩」。

嚴清華的父親是新四軍,抗日戰爭時期遭叛徒出賣,被日軍抓去要殺頭。「是黃金村的父老鄉親們籌錢,請鄉紳去保下了父親的性命」,嚴清華坦言,「父輩欠了家鄉人的恩情,我得報恩」 。

承諾改造貧困村

1999年初,嚴清華回到了黃金村。「我報到後,鎮黨委書記、鎮長,村組幹部都集中在一塊兒。他們說,你嚴清華回來了,起碼要說兩句話吧」。

嚴清華回憶道,「快二十年過去了,我到現在都記得這句話,因為這句話我經常想起。我說:『黨的政策是一條公路,黃金村的人民是一部汽車,我是一個開車的司機。現在,這條路很好,只是車子有毛病,我作為司機,要邊開車邊維修,載着黃金村人民安全正點到達目的地。』」嚴清華立下軍令狀:「一年以後,如果黃金村不改變,我在這裡向大家辭職。」

回憶18年前,嚴清華說,「在那個情況下,說千言萬語也沒有用,我就用承諾來給自己加壓。」

奔走集資修大橋

「回來做村黨支部書記,想買張紙都沒有錢。老的村委會屋子窗戶沒有一塊完好的玻璃。村民來要債要不到,就拿塊磚頭一砸。」嚴清華說,「村集體虧空70餘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僅1,000餘元。」

以前黃金村一條好跑的路都沒有,全是爛泥路。黃金村十組組長生家海說,那時村民賣個小豬,先要挑着走上三四公里,才能上車或拖拉機,「人吃了苦不說,收豬的還要扣掉2角一斤,說不能在路邊白等這麼長時間」。誰家有人生病了,只能用門板抬着走土埂送到集鎮上醫治。

村裡有一座建於太平天國年間的木橋,1942年為阻日軍進村,被新四軍燒毀後,兩岸通行靠擺渡。1983年建了一座簡易橋,後來也成重度危橋。

為修橋通路,嚴清華四處奔走,找了118家企業和親朋好友化緣集資,年過九旬的父親也解囊。經過5個月的努力,籌得140多萬元,一座「黃金大橋」通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