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馬靜 北京報道)「是發展經濟還是進行環境保護,是追求市場還是注重環保」,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地方政府和一些重點企業。環保專家馬軍對本報表示,目前一些環保組織和單位都注意到用市場手段來促使企業減少排放、環保生產的綠色措施,這些新措施是極為有效的。他呼籲民間組織和公眾應該廣泛參與到治霾防污中,民眾要對身邊的破壞環境行為進行監督,積極舉報,身體力行地實踐環保行為。
設環保白名單 推行綠色信貸
「市場應該是環保最有用的槓桿,應該通過市場手段撬動環境保護,而不是當下所存在的市場與環保相背離相掣肘。」馬軍舉例說,阿拉善SEE組織聯合中國城市聯盟推出「綠色供應鏈」項目,這些組織根據已經公開的信息,列出環保企業白名單,凡是組織內的房地產企業先對自己的水泥、鋼材供應商進行篩選,只有列入白名單的企業才可以供貨,嚴格禁止高污染企業供貨。
馬軍指出,還有許多銀行和機構推出了「綠色信貸」,凡是依法合規的環保企業才可以獲得貸款。「這些綠色措施就是很好的運用市場手段進行環境保護,凡是不守法的違規排放的企業,將會逐漸被市場所淘汰,所兼併,只要你違法,你只有關停這一個下場。我們就是要重構規則,之前的『誰污染誰在市場佔便宜』的潛規則要徹底改變。」
至於什麼時候人們才能實現藍天白雲常現?馬軍認為,如果各界共同努力,依法合規,在數十年後中國霧霾治理或許能達到一些發達國家水平。但是「大範圍、長時間、強度強的霧霾天氣不再經常出現」的小願望和小目標或許在未來五到十年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