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老友篩出腸癌 多預期一倍

2017-02-22
■程卓端(左)說檢測有癌細胞的樣本比例比預期高。 趙虹 攝■程卓端(左)說檢測有癌細胞的樣本比例比預期高。 趙虹 攝

次階先導計劃下周推 料7萬人受惠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趙虹) 大腸癌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2014年的發病個案多近5,000宗,佔整體患癌數字的16.8%。衛生署昨日宣佈下周一起,推出第二階段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約25萬名1949年至1951年期間出世的市民最多可獲9,060元資助,料有7萬人受惠。該署指出,首階段推行的首3個月內,已發現611名市民有患癌風險,數字比預期高,呼籲合資格市民參加計劃,及早預防。

衛生署去年9月推行為期3年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首階段先邀請1946年至1948年出生的市民接受篩查。截至本周一,已有12,900名市民參加首階段檢查,亦已有近600名基層醫療醫生,以及134名大腸鏡醫生登記參加。

衛生署昨日在記者會宣佈,計劃由下周一起,踏入第二階段,1949年至1951年出世的合資格市民均可參加計劃。

萬人交樣本 約14%陽性

根據該署資料,計劃首階段推行的首3個月內,已有約一萬名參加市民交回大便樣本,當中1,423個樣本呈陽性,其中799人完成大腸鏡檢查服務。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指出,該799人中,有704人需要切除瘜肉,而他們的瘜肉化驗結果分別為大腸腺瘤(560人)、大腸癌(51人),以及增生性瘜肉或大腸發炎等(93人)。

她解釋,瘜肉增生屬病情良性,切除後多無需再跟進,10年後再接受檢查便可,但大腸腺瘤則有可能發展為癌症,故約70%被診斷患有大腸腺瘤的病人即時切除瘜肉,避免病情惡化。

程卓端:比例比預期高

程卓端續說,初時根據中大一個同類研究分析,估計100個樣本中,只有3個會檢測出有癌細胞,豈料現在檢測有癌細胞的樣本呈雙倍,「比例比預期高」。她估計,由於中大的分析對象為50歲至70歲,年齡偏年輕,而該計劃首階段的篩查對象的年齡為68歲至70歲,因而發現的陽性樣本數字較高。

程卓端強調,參加篩查者均沒有明顯徵狀,即使證實患有大腸癌,病情屬較早期,及早識別患病及治理,治癒率相對較高。她又透露,在切除瘜肉個案中,有6宗嚴重腸道流血,當中3人需接受止血,全部人均已出院。

由於有意參加的市民均需先登記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方可參加計劃,故程卓端呼籲合資格市民盡早登記,盡早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篩查計劃流程及資助額

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篩查服務    資助額

■在基層醫療醫生接受一次診症  280元

■若結果呈陽性,須接受二次診症 280元

大腸鏡檢查 資助額

■呈陽性患者接受大腸鏡檢查   7,800元

■發現有瘜肉並切除       8,500元

註:基層醫療醫生額外收費不設上限,大腸鏡醫生最多可額外收取1,000元,參加市民均需先登記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資料來源: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製表:趙虹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