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香港-
香港貧窮問題長期受到關注。2016年10月,政府公佈本港2015年的整體貧窮率維持14.3%,但貧窮人口和長者貧窮率卻有所上升。究竟本港貧窮問題的根源何在?政府可如何令香港「脫貧」?下文將會逐一探討。 ■張揚 特約通識作者
【新聞背景】
貧窮長者達三成
2016年10月,扶貧委員會高峰會發表的《2015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出,經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香港的貧窮人口由2014年的96.2萬微升至2015年的97.1 萬,但仍連續第三年低於100萬,整體貧窮率維持在14.3%。不過,隨着香港人口老化,加上「貧窮線」只以收入計算,長者貧窮率高達 30.1%,按年微升0.1個百分點。
住屋支出為致貧主因
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住屋支出仍是大量基層家庭致貧的主因。他更斷言:「以生活質素衡量,住在劏房,包括工廠大廈劏房的市民,大多數是貧窮戶或邊緣貧窮戶。」
公屋供不應求是核心
梁振英又指出,現時出租公屋供不應求是問題的核心,因此盡快和大量改劃土地、興建公屋是破解部分貧窮問題的不二法門,但是必須社會配合與支持。
他強調,關注貧窮家庭的住屋問題不應只是空談,必須有面對反對者的勇氣和實際行動,「有人反對我們興建更多公屋。我希望大家在社會上公開發聲,支持政府增加公營房屋的努力。」
此外,《2015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亦詳細分析本港各區的貧窮狀況。
在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全港18區中,深水埗最窮,貧窮率為17%,其次為觀塘(16.8%)、黃大仙(16.2%)、元朗(16%)及葵青(15.7%)。
【小知識】港童貧窮率
兒童權利關注會發表報告指,全港約有25萬名兒童生活在貧窮線下,兒童貧窮率高達24.1%。該會代表認為,政府短期可向中小學生提供免費早餐和午餐;長期則應制定全面扶貧政策,設立滅貧指標,以消除跨代貧窮問題。
【概念鏈接】
貧窮率 (Poverty Rate):貧窮人口佔整體人口的比例。香港現時把收入低於入息中位數一半的住戶劃為貧窮人口,政府亦以現金及其他福利增加他們的收入,以減低貧窮率。
貧窮線(Poverty Line):為應付基本生活的最低收入標準,低於標準的人士被界定為貧窮人口。制定貧窮線能協助政府及社會掌握整體的貧窮狀況,從而制定扶貧政策及評估成效。香港現時以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作為貧窮線。
在職貧窮(Working Poor):是指有全職工作,但收入低於貧窮臨界線,而難以維持基本生活需要的人士和家庭。在職貧窮導致貧富差距擴大,進而令社會整體的貧窮狀況惡化。提高最低工資水平及提供教育、住屋、醫療等津貼是其中的解決辦法。
【持份者觀點】
行政長官梁振英:社會流動性越高,防貧與脫貧的能力便越強,因此經濟發展策略不應只盲目追求整體增長,也必須考慮到基層和中層市民的就業和上流的需要。
影子扶貧會成員陳紹銘:香港的貧窮率與2015年一樣維持14.3%,反映政府扶貧工作毫無寸進......建議政府應設立清晰的滅貧目標。
前政務司司長、扶貧委員會主席林鄭月娥:本港人口在未來將持續老化,獨居或與配偶同住的長者小型住戶增加,要進一步令貧窮數字持續改善將越見困難......雖然經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2015年仍有約30萬名貧窮長者,但當中逾 80%已受惠於不同的社會保障計劃,生活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援。而聚焦約26萬名居於非綜援住戶的貧窮長者,當中近18萬人亦報稱沒有經濟需要,反映長者貧窮數字是被高估的。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組織幹事李彥豪:現時香港面對的不單是貧窮問題,更加是財政分配的問題,如果政府想解決,應改善香港的產業結構,從改革稅制令財富更有效分配,解決貧富懸殊問題。
【小知識】扶貧委員會主要職責
政府於2012年11月宣佈成立由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擔任主席的扶貧委員會,下設六個專責小組,深入研究退休保障、教育、就業、特別需要社群、企業發展等範疇,同時亦將關愛基金的工作納入會內。
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舉辦的高峰會上,公佈首次制定的官方「貧窮線」,往後每年均舉辦高峰會,回顧過去及檢視未來的扶貧工作路向。
扶貧委員會的職權範圍包括檢視香港現時的貧窮情況及成因,定出「貧窮線」,作為考量貧窮情況及評估扶貧政策成效的工具。
該委員會亦會檢討現行政策及制定新政策,達至防貧、扶貧及減少社會孤立情況,協助弱勢社群改善生活。
【小知識】政府滅貧「三寶」
長者生活津貼:2012 年 7 月中推出,截至去年有逾 43 萬名長者受惠,佔長者總人口 的40%。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2016年 5 月推出以來,已批出逾兩萬個申請,逾九萬人受惠。
關愛基金:2011年推出,已批出36個援助項目,總承擔額約72億港元,逾141萬人次受惠,照顧不同的弱勢社群的需要。基金至今亦已有11個項目被納入政府的恒常資助,每年經常開支約為7億港元。
【貧窮成因】收入差距大 福利未完善
收入和財富不均:有學者曾指,以香港過往40多年的經濟發展,估計資本的投資回報平均每年約為12%至13%,巿區土地成本每年增加約10%至11%,而勞工工資增長則約6%至7%。當資本的增長遠高於工資增長時,有資產的人的財富不斷增長,靠工資增長財富則相對緩慢,擁有物業的人和沒有擁有物業的人的差距便會更大。
此外,不同工種的工資差距大,勞工階層的收入偏低,而專業界別及高技術人士獲取較高工資,使勞動人口的收人差距不斷擴大。
福利制度未完善:在2015至16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社會福利開支為677億港元,佔總開支的15.4%。另一方面,惠及中產或持有物業市民的薪俸稅則寬減75%,個人入息課稅則有上限為20,000港元的減免,還有寬減差餉。
在這「紓緩」經濟壓力的一次性措施下,受惠的主要是中產或持有物業的市民,涉及款項約250億港元;而惠及基層或弱勢群體的綜援、長者生活津貼、寬免公屋租金等,涉及的只有66億港元。
稅制重配能力低:由於香港的稅基狹窄,沒有設立及徵收資本增值稅、利息稅或股息稅等「富人稅」,導致稅制重新分配財富的能力偏低,財富傾向集中在一小撮富商手上,造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局面。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請說明「貧窮線」的定義。
2. 政府可做什麼來改善香港貧窮問題?試加以解釋。
3. 你認為香港的貧窮問題嚴重嗎?請加以解釋。
【答題指引】
1. 此題是資料理解題。同學可根據上文,指出:貧窮線為應付基本生活的最低收入標準,低於標準的人士被界定為貧窮人口。制定貧窮線能協助政府及社會掌握整體的貧窮狀況,從而制定扶貧政策及評估成效。香港現時以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作為貧窮線。
2. 此題同學可在上文找到答案,指出香港的稅基狹窄,沒有設立「富人稅」,導致稅制重新分配財富的能力偏低,財富傾向集中在一小撮富商手上。有鑑於此,政府應增設資本增值稅、利息稅或股息稅等「富人稅」,以擴闊稅基。政府惠及中產或持有物業的市民的紓困措施所涉金額遠多於基層的,因此,政府應增加對基層的紓困措施,例如加大長者生活津貼金額,以協助基層脫貧。
3. 此題為開放題。同學結合積累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我認為貧窮問題嚴重,因為香港的貧窮人口由 2014 年的 96.2 萬上升至2015年的 97.1 萬,以及長者貧窮率上升至 30.1%的高位,反映本港貧窮問題日漸嚴重;若學生認為香港的貧窮問題不嚴重,可指出:雖然香港的貧窮人口由 2014 年的 96.2 萬微升至2015年的 97.1 萬,但仍連續第三年低於100萬這個關口,反映本港貧窮問題獲得紓緩。
【延伸閱讀】
1. 《貧窮率維持七年低位》,香港政府新聞網,2016年10月15日,http://www.news.gov.hk/tc/record/html/2016/10/20161015_172926.shtml
2. 《2015年貧窮情況分析》,扶貧委員會網頁,2016年10月15日,http://www.povertyrelief.gov.hk/pdf/2015poverty_pp_c.pdf
3. 《扶貧惠民 需政府立會無間配合》,香港《文匯報》,2016年10月12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6/10/12/WW1610120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