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兩會聚焦 > 正文

民建聯「兩會」獻策:港參與航天發展 促兩地科研合作

2017-03-12

國家航天計劃的發展一日千里,近年連續在「神舟」載人飛船、「嫦娥」探月工程和「天宮」空間站等領域取得里程碑式的重大進展,2024年中國或更會成為全球唯一擁有太空空間站的國家。這些發展顯示出國家在太空發展方面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和可喜的成績。

航天計劃體現出國家實力和民族尊嚴,也可帶動科研方面的發展,對國家、民族、社會和經濟等範疇都有巨大的貢獻。香港作為國家的一分子,完全有義務和責任參與國家的航天事業。

事實上,香港在科研方面有着深厚的底子和廣泛的國際網絡,近十幾年來,香港科教界已參與了多項國家航天科技的研發,不僅涉足衛星發射、載人航天,也涉足探月工程。

例如香港理工大學曾研發和安裝在「嫦娥三號」上監察「玉兔號」行動的相機架構系統,亦參與了中國長征六號「一箭二十星」項目,成功研發微型衛星平台及分離裝置。香港中文大學也與內地太空科研部門在中醫中藥、生物醫學工程及骨科等領域聯合進行研究。而去年升空的神舟十一號,當中兩名太空人亦進行了由香港中學生所設計的三項實驗,包括「太空養蠶」、「雙擺實驗」,以及「水膜反應」。

在國家的重視下,航天事業正在迅猛發展,預料在2020年時更將建成太空站,到時需要不斷有航天員和科學家升空進駐和輪換研究。可見,香港各界參與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將有更廣闊的空間。就此,民建聯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讓內地與香港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專家進行更多和更深入的研究合作,並制定具體計劃,讓香港的專家能在2020年建成的空間站工作。

第二,參考「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的成功經驗,提供更多類似平台,讓香港中學生能在航天專家的指導下,更全面和深入地參與國家的航天發展項目。

第三,參考科普衛星「八一.少年行」的成功經驗,讓香港中學生可以在航天專家的指導下,研製一顆衛星並發射上太空。

第四,增加「少年太空人體驗營」的名額,由目前三十名倍增至六十名。

另外,可考慮增設「青年太空人體驗營」,讓三十歲以下的青年人亦有機會深入了解和體驗中國的航天科技發展。

(標題為編輯所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