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今日香港-
本港的90後往往被標籤為「港孩」,被形容是情緒化、不懂珍惜、自理能力低的新一代。近年90後陸續步出校園,投身職場,時有聽聞他們的工作表現怪誕,例如因朋友失戀而請病假,甚至玩失蹤。究竟90後是否一無是處,性格難以摸透?本文將從多方面分析90後的處世態度,嘗試解開這些疑問。 ■文嘉俊(文憑試通識科5**,中大社會科學學士,
現就讀通識科學位教師教育文憑。)
【背景資料】出生年代劃分 90後被指三低
愈來愈多媒體利用出生年代來劃分不同年代的人的典型個性,衍生出所謂60後、70後以及90後,而90後泛指在1990至1999年間出生的人,現齡18歲至27歲。
90後仍在讀中學時,較少接觸現實社會,通常被人覺得是嬌生慣養的一代,乃至把他們標籤為自理能力、情緒智商和抗逆力三低的「港孩」。隨着90後逐漸長大成人,不但進入職場,而且在不少社會政治運動中能看見他們的蹤影,有人認為90後比80後更激進之餘,亦較自我中心,做事衝動,缺乏周詳的考慮,也忽略身邊人的感受。此說當否,眾說紛紜。
【小知識】
想像觀眾(Imaginary Audience):根據心理學家艾爾楷(Elkind)指出,青少年因自我意識膨脹,會幻想自己是一位演員,是眾人的目光焦點,有一群「觀眾」在一直觀賞自己的儀表和行為。因此對於某些「觀眾」的批評,青少年會產生羞恥感或自以為是的反應。
個人神話(Personal Fable):青少年認為自己是獨特、不朽的個體,相信自己擁有與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但隨其年紀增長,尤其與人建立緊密關係後,便會知道其他人同樣擁有這些特質,自己並不如此獨特。
E世代:習慣上網 自我中心
早前香港集思會的研究概括了90後的一些特質,坊間亦有相近的調查以90後或年輕人為對象,研究他們在不同方面的處世態度,所得出的看法有褒有貶。現結合不同數據資料,歸納90後的特質:
1. 自我意識強烈
自我意識是指個人對自身存在的認知和感受。自我意識強烈的其中一個表徵是個性偏執,總覺得自己是正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香港集思會的研究指出,90後有別於上幾代「聽教聽話」、「不敢駁嘴」的態度,在不同範疇上均顯得敢於抵抗權威,為個人權益據理力爭。例如在學校,90後對一些校規的正當性會存疑,不肯輕易服從;在職場,有上司自覺與90後相處不能裝作「boss(老闆)」而要充當「mentor(導師)」。
有人認為這是90後的獨特個性,但據心理學家艾爾楷(Elkind)所指,青少年本來就具有自我中心主義的傾向,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獨特個體,因而產生「想像觀眾」和「個人神話」的想法。不過,艾爾楷也指出,這種自我中心主義會在15歲以後逐漸消退,只保留少許進入成人期。
2. 善用資訊科技
有人會用「E世代」來形容現今的年輕人,E即Electronic(電子),隨着科技發達,年輕一代自小浸淫在智能電話、電腦等電子科技產品中,對他們的知識建構與社交關係建立起着推動作用。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2010年就青少年使用互聯網的習慣進行調查,發現逾99%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都曾使用互聯網,過半數是為了上社交網站,與朋友保持聯繫,亦有三分一是為了搜尋資訊。
香港集思會的研究同樣指出,90後習慣以智能電話隨時隨地上網,全天候與朋友保持溝通。此外,他們不滿足於扮演純粹的資訊吸收者,會勇於利用網絡表達個人意見,嘗試結集群體聲音來影響傳統傳媒的議題設定。
3. 不再「搵錢至上」
根據集思會的研究,不少90後對社會前景不感樂觀,近四成受訪者認為他們這一代的發展機會較上代少,但逾六成認為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不比上代遜色。香港自上世紀80年代經濟轉型後產業結構趨向單一,不再是「遍地黃金」;加上「學歷膨脹」,大學生數目急增,不再是天之驕子,年輕人難以憑藉個人努力上游至更高的社會階層,甚至出現「成功需父幹」的說法,覺得家庭社會背景才是決定其一生成敗的關鍵。
90後除了對人生前景有無力感外,他們亦不認同上一代「搵錢至上」的觀念,據該研究指出,90後十分強調私人時間,抗拒加班,尋求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而且重視工作意義多於現實的經濟需要。
不少年輕人更期望參與工作假期計劃,體驗海外的工作與生活,從而發掘人生意義,非只埋首在文件堆中。
4. 戀愛態度開放
過往不少研究指出年輕人的戀愛態度開放,如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在2014年的調查發現,逾半年輕人喜歡「沒有固定情人」,個案中更有中學生有高達十數次的戀愛經驗,但戀情一般只維持一星期以至數天。
香港集思會的研究則發現,主流一般認為90後對戀愛並不認真,但他們仍然嚮往忠誠的婚姻關係。調查中,近九成的受訪者不能接受一腳踏兩船,他們雖然喜歡自由與新鮮,出現「速食」愛情觀念,但長遠而言仍想建立忠誠、穩定的戀愛關係,與另一半成家立室。
5. 重視生活素質
集思會的研究亦指出,90後生於物質富裕的年代,不像上一代般只單純滿足於高速經濟增長,會同時重視自由民主、公民權益、多元平等、環境健康等非經濟主導的價值。
逾五成受訪者認為環境保育比經濟發展更重要,高達八成更願意為保護環境而付出更高的費用。由此可見,90後期望社會朝向可持續發展,抗拒盲目地以金錢掛帥。
6. 積極參與政治
早年本港年輕人被形容是「政治冷感」,但隨着近幾年社會政治氣氛熾熱,年輕人的參與變得積極。從投票率可見,2011年區議會選舉中18至30歲選民的投票率不足四分一,但在2015年上升至接近四成。
時代影響價值觀 閱歷增長易改變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我們不應以上述特質把所有90後作出刻板定型。香港集思會的研究特別指出,這些被視為「典型90後」的特質,除了有些是該世代獨特之處外,某些可能是與人生發展階段有關,不排除隨其閱歷增長,終有一天會變得與其他世代的前輩相似。
所以說,這些特質具概括性,不能反映全部90後也不是恒久不變。
時代的轉變,實不排除使到生於不同年代的人有不一樣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但人與人的相處,始終貴乎尊重。欣賞不同世代的優點,同時反思自身的缺點作出改善。對於自己眼中別人的缺點,多一份包容,才可促進跨代間的融洽相處。
【想一想】
1. 根據資料,試指出香港90後的一些典型特質。
2. 為什麼90後會出現與上代不一樣的特質?
3. 你認為本港00後(2000至2009年間出生的人)與90後相似嗎?為什麼?
【答題指引】
1. 根據資料,香港90後的自我意識強烈,敢於為己見抵抗權威;他們對政治與社會發展的前景不感樂觀,無力感大;重視金錢利益以外的精神價值;對本港存有歸屬感,但國民身份認同薄弱等等。
2. 時代的轉變使到90後與上代有不一樣的特質,譬如家庭與教育環境的轉變、資訊科技的發展、就業市場的轉變、社會政治氣氛的變化等。
3. 同學可自由作答。00年代前期出生的年輕人陸續升上高中,後期的仍在讀小學,心智成熟程度的差異較大。
他們成長時所面對的時代環境可能與90後相似,但隨着近幾年的競爭文化愈趨激烈、電子產品愈來愈普及等,他們所呈現的特質亦未必與90後完全相同。
【延伸閱讀】
1. 《第5代香港人--「90後」的自白》,香港集思會,http://www.ideascentre.hk/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09/02/Report-TC-.pdf
2. 《管教有度孩子不焦慮》,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6/11/29/ED1611290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