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拉住我的手!」列車員王迎香伸出雙手,將72歲的農民雷順民扶上8361次列車。雷老漢身背大背簍、手提蜂蜜罐、胳肢窩還夾着5把笤帚,趕着去鄉鎮集市。這一幕發生在西北的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上世紀70年代初通車的陽安鐵路線上,設施簡陋、車殼被刷成綠色的慢速「綠皮車」,在重巒疊嶂、起伏崎嶇的山區仍被保留着。
秦嶺山脈南麓的陝西漢中市,清晨六點多的氣溫只有六、七攝氏度,而8361/2次列車也在此刻準時駛出漢中火車站。王迎香從車站的開水爐裡打上4壺熱水上車,提進沒有空調的冰冷車廂,開水冒出的一絲熱氣,添了些許暖意。
在所有開車前的準備工作結束後,她在車廂之間的公告板上用粉筆填寫了一串信息:車站:小寨;品名:土蜂蜜;姓名:田世貴;聯繫電話......常坐火車的鄉親想要出售的土產,都會請列車員寫在公告欄上,算是免費的廣告。
由於停靠的小站多且車票價格實惠,又途經漢中市乃至陝南地區最著名的兩個集市,這列只有3節車廂的火車成了當地群眾返鄉或趕集的最佳選擇。「代家壩單日逢集」、「大安雙日逢集」,已被寫進當地史志的集市,據當地人講興盛了至少百年,唯一的變化是以前人們用農曆計算,如今按照陽曆「逢集」。
列車長修寶良說,全國像8361/2次的綠皮慢車還有很多,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帶動當地發展,「給孩子蓋一床毯子,給老人送一杯熱水,列車的條件有限,但我們盡可能地給鄉親們帶來溫暖。」
青年返鄉創業 致力電商脫貧
火車沿途的大安鎮集相比代家壩更大更新。農貿市場旁有一座電商產業園。隨着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深入農村,大安鎮集市的輻射範圍早已覆蓋全國。
「最近就有好幾單空運北京的土雞訂單。」電商產業園負責人朱繼紅驕傲地說。今年27歲的漢中市電子商務協會副會長朱繼紅是個地道的山裡娃,生長在大安鎮大漁洞村的她,上學時就坐「火車大巴」走出大山「尋夢」。她說自己沒有想到,在外闖蕩多年後返鄉創業,竟得到了這班列車的幫助。
「我邀請專家來合作社社員家裡看土雞、菌菇的生長情況,大都坐這一班車。列車員了解到我的創業經歷,不僅幫忙聯繫貨運,還把我們的產品信息寫在公告欄上,印在『淘寶手冊』裡發給乘客。」
朱繼紅還有一個「小目標」,就是幫助村裡的貧困戶盡早脫貧,「看到他們的脫貧意願,我必須幫他們賣出去。希望他們有朝一日也能坐着火車,去外面的大城市看一看。」■新華社記者 鄭昕、張晨俊 西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