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獨家風景】大學校園政治化

2017-04-20
■馬斐森兩年多前獲任命為港大校長,如今他已辭職是因為「政治壓力」。■馬斐森兩年多前獲任命為港大校長,如今他已辭職是因為「政治壓力」。

呂書練

從南洋大學在政權轉移、於國家找尋出路和定位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政治風波,歷經十任校長,並於十五年後遭到「殺校」,回頭看看今日同樣風波不斷的香港大學,港大人似乎應多一份感恩。

因為回歸母體二十載的港大得益於「一國兩制」,不但依然保持其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特色,更可以在四十二年聘請華人校長後,回頭聘請當時名不經傳的英國人馬斐森出任校長,享有相當大的校政自主和學術自由。

而從黃麗松在南大任職三年提早離職(合約五年)而回母校當校長,令我聯想到港大現任校長馬斐森,他也是在大約三年離職(明年一月正式離任),同樣是五年合約(至二零一九年三月),他之前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擔任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這次將減薪三成回到父親的老家出任愛丁堡大學校長。

雖然他否認在政治壓力下辭職。然而,像當年的黃麗松在南大的處境,大學校園太政治化和外來干擾太多,校長的確不好當,也令人卻步。大學不同於一般的公司和行政部門,要管理思想自由的學者和學生,需要和依靠的不僅僅是行政權力,還有德高望重的權威。

不過,馬斐森兩年多前獲任命為港大校長卻是一個「意外」。與其說他今日辭職是因為「政治壓力」,倒不如說,他獲選中是「政治壓力」的結果。這次由他辭職,可能是「撥亂反正」或「從善如流,給港大人一個反思的機會。」

記得當時港大有三位重量級學者對這次任命提出質疑,包括前副校長兼講座教授程介明、時任外科學系系主任盧寵茂和新聞學教授陳婉瑩。盧寵茂以較激烈的「無知、無能、無心」語氣質疑馬斐森的能力和誠意,陳婉瑩認為「港大值得更佳的校長」,而程介明則指馬斐森只想「做好呢份工」,但「無夢想」。

其實,三位學者當時的質疑主要基於馬斐森不懂中文、不諳華人社會乃至亞洲文化,是否有足夠的智慧駕馭日益複雜的大學環境,可惜,嚴肅的言論經市場化的媒體斷章取義地炒作之後,變為情緒性熱話,更被渲染為「排外」的陰謀。

但願今日港大在經歷了極端政治化和極端自由化以至出現衝擊校委會、宿舍性欺凌等一系列醜聞後,來一位深愛及明白她的校長,重樹新風和威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