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理民商糾紛倍增 邀港人參與調解陪審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隨着大批企業入駐廣東自貿區,各類民商糾紛也大增。記者昨日從廣東省高院首次發佈的《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司法保障白皮書》獲悉,目前已受理涉自貿區案件5,025件,兩年間增幅在兩倍以上。其中,港澳企業佔全部涉訴外企一半以上。為保證公正高效,法院採取立案登記、案件靈活送達、先行調解、涉外程序審理等多項創新措施,最大限度化解各類矛盾和糾紛。為增強港澳居民對內地司法審判的參與度和認同感,三大片區法院更創造性特邀港澳調解員,至今累計選任了28名港澳籍陪審員參與庭審。
記者了解到,廣東自貿區成立以來,與自貿區各項改革措施相關的案件便明顯增多。為此,廣東成立及指定南沙法院、前海法院、橫琴法院以及廣州海事法院,形成「3+1」管轄格局,專門處理涉自貿區的民商案件。
產業發展較快 新型糾紛湧現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鍾健平介紹,截至3月底,四大法院受理涉自貿區案件超過5,500宗,民商事案件佔比在95%以上。其中,南沙法院、前海法院2016年受理案件是上一年的三倍,橫琴法院也有兩倍的增幅。
由於各片區定位和發展程度不同,案件類型也出現差異化。前海合作區沒有常住人口,因此暫無婚姻、人身權糾紛,因此,受理的案件全部為商事糾紛案件。南沙自貿區近年樓市火爆,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佔比較大。另外,三大片區新興產業發展較快,也出現了保理合同、股票配資、互聯網金融、跨境電商、互聯網平台結算等新型糾紛案件。
為此,從2015年起,四大法院不斷推出多項改革措施。記者梳理發現,創新措施囊括審判程序的全流程。在立案方面,採取立案等級制,實現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在涉港澳台案件中,探索同步送達繁體法律文書等措施。在案件調查取證方面,涉外、涉港澳台案件中,對域外形成的證據,不強制要求辦理證明手續,而是視具體情況確定。同時,各法院充分尊重當事人選擇準據法的權利,依法適用國際公約、國際慣例,滿足當事人對公開、透明、可預期的法治追求。
增審判參與度 縮司法距離感
據鍾健平介紹,調審結合、訴調對接是自貿區審判的一大特色。目前,四大法院均選任了港澳籍調解員,南沙片區法院首批選聘特邀調解組織12個,其中涉港澳組織2個,特邀調解員45名,其中港澳籍人士7名。另外,南沙片區法院和前海法院分別邀請港籍調解專家及香港律師主持調解,適用香港法律解決糾紛。
在涉訴審理環節,發揮港澳司法資源優勢,讓港澳籍陪審員參與庭審是最大創新點之一。白皮書顯示,南沙片區法院、前海法院、橫琴法院已分別選任了5名、13名、10名共28名港澳籍人民陪審員,參與實際案件審理。
鍾健平表示,聘請港澳籍人民陪審員隨機參與案件的審理和調解,增強了港澳同胞對內地司法審判的參與度和認同感,消除了因制度理念和生活環境差異等因素造成的對內地司法的距離感,提升了法院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