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創業板改革系列】對症下藥 創板新股炒風歇

2017-05-15
■林鴻恩認為,客戶對來港上市熱情有增無減,只是在配售轉公開發售上稍增上市費用,一切沒有太大影響。 資料圖片■林鴻恩認為,客戶對來港上市熱情有增無減,只是在配售轉公開發售上稍增上市費用,一切沒有太大影響。 資料圖片

市場短暫震盪後回復生氣 IPO有增無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楚倩)證監自去年頻頻出招打擊「啤殼」及妖股活動,尤其今年初夥同港交所(0388)發出聯合聲明,以及叫停多隻創業板新股上市的一連串監管措施以來,創業板公司股價大幅波動的情況顯著改善。有會計師指出,監管措施沒有影響到投資氣氛,新上市公司數量有增無減,可見措施已見成效。但值得留意的是,殼股買賣仍然活躍,「啤殼」難度提高,反令殼股更矜貴,主板殼叫價達7億元,較去年升價1億至2億元。

近年內地上市排隊時間過長,有不少內企轉來本港買殼,將香港作為融資平台,形成港股市場近年出現「啤殼」狂潮,有人專門生產殼股撈錢;與此同時,股權高度集中的神股、妖股亦增多,股主大玩拆股合股供股及「向下炒」財技,損害投資者利益,市場要求證監及港交所加強監管之聲不絕。

整頓秩序後 市場更規範健康

證監及港交所去年推出連串加強監管措施,重要的包括去年6月推出諮詢文件建議新增上市政策委員會(LPC)及上市監管委員會(LRC),今年初又夥同港交所發表聯合聲明,以及之後連續叫停多隻創業板新股上市等,有市場人士雖認同保障投資者利益非常重要,也一度擔心「水清無魚」,恐怕會因此減少了上市及市場成交。事實經過短暫震盪後,市場似乎已經回復生氣,而且較前更為規範及健康,反映相關措施已見成效。

首4月兩板新上市50間增67%

本港統計顯示,今年新上市公司數量比去年更多,今年1至4月,兩板合共50間公司上市,對比去年僅得30間大增67%。遞交IPO申請的公司比去年更活躍,截至2017年4月30日已遞交上市申請表數量約120間,對比去年同期約90間增33%,當中大部分申請上市公司為中小企。

另外,在1至2月證監未出手前,新股首日掛牌股價大幅上落的情況仍然出現,單日升幅曾逾30倍的公司也不乏。到4月,由配售轉為公開發售的新股,首日升幅及交投變回正常水平,單日升幅普遍不足一成,升最多的股份亦少於1倍。(見附表及配稿)

配售轉公售僅稍增上市費用

立信德豪會計師事務所董事林鴻恩指,當時監管部門推出一系列監管政策,市場擔心影響本港新股市場吸引力,亦有客戶提出疑慮,考慮暫緩上市計劃;但現時市場已消化壞影響,客戶對來港上市熱情有增無減,只是在配售轉公開發售上稍增上市費用,一切沒有太大影響。

增加公眾持股 減少股價波動

他認為,證監推出多項行政措施,市場反而變得可在更公開透明的情況下進行正當的商業活動。新股由配售轉為公開發售,解決了公眾持股量偏低的問題,也減少股價大升大跌情況。

「大家怕一刀切用錯藥,醫死病人(新股市場)。業界已熟悉證監的新規例,壞影響已消化,市場健康發展。反映證監用藥恰當,在控制創業板股價大上大落的同時,沒有影響市場投資者氣氛。加上香港市場適應能力強,本港的上市地位仍然吸引,無減公司赴港上市意慾。」

散戶一手市場認購 防接火棒

在企業的層面,在新規例下,只要在遞交申請上市文件時詳細清楚,並將配售轉公開發售,成功過關不成問題。大部分公司也接受公開招股的新股發售模式,也只是在增加數百萬元的上市成本。現時內地有充足的游資支撐新股的首日股價,不會出現無人問津的尷尬情況。部分公司的公開發售股份亦獲本港散戶追捧,錄百倍超額認購 (見附表)。

與此同時,在零售投資者的立場,散戶現時可透過公開招股的一手市場途徑認購創業板新股,免卻了以往在股份上市後高位接火棒的風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