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有一天,我躺在沙發上,苦苦思索如何寫一篇稿。可能我躺茠漯穜ˍ膆X愁容,兒子看到了,便問我:「老爸,你在幹嘛?」我隨口回答:「想死。」兒子聽了嚇了一跳,高聲追問:「不是吧?」我這才坐起來,認真的說:「當然不是了,我是想一篇稿怎麼寫,想得要死而已。」
「你真的 愛我 嗎?」「愛得要死。」「 你有在想我嗎?」「想得要死。」這個死字,是形容詞,不是動詞。如果想的是個動詞,那才真的是要死了,怎麼會有這樣的思想?不過,毫無疑問,這幾年來,香港的年輕人,想死的念頭竟然比以前增加很多。年紀輕輕,怎麼會有想死的意念?是網絡傳播太多這樣的訊息嗎,抑或電視劇播出太多關於死亡的故事都太輕率了?或者是漫畫和遊戲裡有太多容易死亡的場面出現?總之,生命是如此可貴,生命是如此美好,這樣潛移默化的宣導,似乎和日常生活接觸的事件愈來愈遠。這是教育的缺失?這是家長的輕忽?還是整體環境的使然?
學業成績的壓力,為什麼會壓得學生想死?難道不能用形容詞的想得要死的辦法去嘗試解決?有學生為了還不出信用卡的債務輕生的故事,也從報上看過,那是欠下多大的錢而會產生想死的念頭?有人說,欠債上百萬千萬的人,絕不去想死,反而欠下少少債務居然就去想死,原因何在?特別是年輕人,現在只要肯做,到處都可以找到萬元出頭的工作,還信用卡的債應該不成問題,為何想到的卻是死亡,而不是辛勞的工作?這裡面,教育和家庭總是要負上教導的責任吧?
想死的觀念,怎樣才能在社會上杜絕?讓年輕人多作想得要死的思考,應該是教育的責任。難不成教育的政策是不讓莘莘學子多多思考嗎?這是教育界應該想得要死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