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嘉烈護士陪伴至成年 契仔女過節回醫院探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虹)患有慢性腎病的兒童長期備受疾病折磨,若有具醫護專業知識的「契媽」守護在旁,相信對其病情及成長均有好處。瑪嘉烈醫院早年為每名長期病患的兒童安排一名「護士契媽」,直至過渡至成人醫療服務為止。有病童「契媽」坦言,長時間的陪伴令彼此關係猶如家人朋友般,故每到大時大節,不少長大的病童都會重回該院探望「契媽」。
瑪嘉烈醫院1999年成立全港唯一一間兒童腎臟移植及透析中心,至今已為逾100名病童進行腎臟移植。該院現有25名至30名接受洗肚的病童,以及12名接受洗血的病童,當中約有40名輪候器官移植,有50名慢性腎病病童需定期覆診。整體慢性腎病的病童中,40%屬先天性、30%屬遺傳性、20%屬腎炎引致,以及10%屬早產等其他因素引起。
為了令病童的醫治歷程增添色彩,瑪嘉烈醫院兒童腎科團隊為每名慢性腎病兒童安排一名「護士契媽」,猶如同路人般,一直陪伴病童過渡至成人醫療服務為止。
「契媽」開解 洗肚女童願治療
身兼病童「契媽」的資深護師陳笑莊表示,曾有一名約10歲的患病女童需定期洗肚,其肝臟亦有問題,但當醫生要求進行穿透檢查時,女童拒絕合作,就算其母親要求亦依然拒絕。不過在「契媽」開導下,女童終說出原因,原來是她不滿母親口吻強硬,令她感到難受,在「契媽」的開解下最終願意接受治療。
陳笑莊表示,作為一名具醫護知識的「契媽」,令對方較易接受意見以至紓緩家人關係的同時,亦能向病童及家屬提供適切專業的意見,讓他們知道如何面對疾病。
長大仍不時WhatsApp問候「契媽」
她又指,該名女童現年已25歲,早已接受腎移植並重獲新生,現時仍會不時以WhatsApp問候自己。
她直言,與照顧的病童相處時間甚久,關係已非醫患,猶如家人朋友般,笑言每到大時大節,不少病童都會重回該院探望「護士契媽」。
一護士可照顧八病童
病房經理羅愛蓮透露,過去一名護士照顧兩名至三名病童,惟現時病童數目上升,比例升至一名護士對六名至八名病童。她相信「護士契媽」的安排能有效監管藥物依從性,向病童及家屬即時解釋有關透析方面的難題。
同時,為了把病童的社交生活影響降至最低,團隊於1999年率先引入自動腹膜透析(APD),並向病童家庭免費提供,好讓家人為患有慢性腎病的兒童在家中洗腎。其中APD出現腹膜炎的發病率極低,估計每5年出現一個發病個案。至今已有25名至30名病童在家使用APD。
另外,位於啟德發展區、標榜專收兒科「奇難雜症」的兒童醫院動工近5年,預計今年第三季竣工,並於明年分階段投入服務。
瑪嘉烈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部門主管謝紀超透露,大部分團隊成員均會轉至兒童醫院,集中處理嚴重腎疾病的病童。該院屆時將會主要接收病情輕微的病童。
瑪嘉烈兒童腎科團隊獲傑出獎
瑪嘉烈醫院兒童腎科團隊今年榮獲醫管局傑出團隊獎,以表揚及鼓勵他們的傑出表現或模範行為。團隊由7名腎科專科醫生及13名專科護士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