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一成高小生恐淪打機「癮君子」

2017-06-21
■港大調查發現,高小學生打機成癮問題普遍。圖為方主任(左)、鄭思雅(中)。香港文匯報記者柴婧  攝■港大調查發現,高小學生打機成癮問題普遍。圖為方主任(左)、鄭思雅(中)。香港文匯報記者柴婧 攝

14%人日玩逾3句鐘 學者憂暴力遊戲愈玩愈躁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打機可以減壓,但過度則會後患無窮。香港大學一項大型調查發現,受訪高小學生一周平均打機3.6天、耗時8小時,近一成人已出現打機成癮的病徵。整體而言,男生平均每周花11小時打機,但當中有近14%人打機超過21小時,即平均每天3小時以上;另逾四成男生經常接觸暴力電子遊戲,專家擔心,打機愈頻繁,成癮問題愈嚴重,且有機會變得暴躁,甚或認同暴力。

港大心理學系轄下的「社會及健康心理學實驗室」今年3月至5月期間,成功以問卷訪問8間學校的2,006名小四至小六學生,調查他們的打機習慣,發現香港學童打機成癮問題普遍。

調查顯示,受訪學童平均一周有3.6天會打機,平均每周打機8小時18分鐘,當中男生更是平均每周打機約11小時,其中近14%人平均每周打機逾21小時,即平均每天打機3小時以上。有前線教師表示,常見學生因打機而影響睡眠、日常學習,甚至行為表現等(見另稿)。

此外,約四分一受訪學童指,接觸的電子遊戲經常、甚至多數時間含有暴力畫面;男生更有逾四成人接觸的電子遊戲多數或經常有暴力成分。

負責此次研究的港大心理學系教授鄭思雅指,暴力遊戲有機會影響學童的性情,使他們變得暴躁,或對暴力感麻木,因而變得認同暴力,且較常接觸暴力遊戲的學童,成癮程度亦較嚴重,但暴力遊戲與成癮之間的深入關係,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學者:行為失調如賭癮

鄭思雅又指,打機成癮可能是繼賭博失調後,第二個被醫學界納入行為失調的成癮疾病。上述調查發現,香港有近一成學童屬已經或可能成癮,這類學童主要有3大特徵,包括連自己也感到花在打機的時間過多、玩完電子遊戲後還想繼續再玩、即使不在打機時也會想着玩電子遊戲。

為免學生成為打機的「癮君子」,研究團隊早於2015年至2017年間,在全港多間小學推行「愛.關機」小學生打機成癮預防計劃,透過短期課程、設置網站提供相關資訊及資源配套下載,幫助200多名家長與子女協定打機時間及處理超時打機行為。

結果發現,接受過培訓的家長,其子女打機時間即時顯著減少30分鐘,亦有超過九成家長認為課程有效減少孩子打機時間、遠離暴力遊戲和增強親子溝通效果。

損視力削社交 家長宜限時

鄭思雅認為,學童多數因為空虛感及逃避現實而選擇打機減壓,惟一旦成癮會損害視力、影響睡眠、削弱社交能力、導致暴躁、引致抑鬱。

她建議政府應把預防打機成癮納入「健康校園政策」,讓學童接受相關的預防教育;家長宜多與子女作親子活動,將學童每日面對屏幕的總時間減少至兩小時以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