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嘉暉的成長經歷恰似電影情節,父親在農曆新年前的年廿八離世,當時只有小五的他,家中頓失經濟支柱,生活更捉襟見肘,要依靠綜援維生。為幫補家計,黃母趁着紅館舉行演唱會,就帶上兩兄弟到場外叫賣熒光棒,靠當日賺來的數百元開飯。昔日的小男生,今天已成大學生,回想起來,他感恩母親及哥哥多年來的扶持,亦感謝鮮魚行資助他赴美留學一年,令他見識異國的文化,目光放得更遠一些,更看準內地龐大的發展機遇,立志回來創一片天。
嘉暉在2012年離港,入讀美國高校的Grade 12(即香港中六級)。他喜歡美國的學習模式,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考試評分亦非最重要,各科表現優秀的他GPA高達3.7分(最高4分)。當時他曾考慮過在美國「半工讀」完成大學課程,但其後打消念頭,「4年學費太貴了,連同生活費也要近100萬港元,即使畢業後回港也不一定有很出色的發展,我亦不想媽媽及哥哥太辛苦。」
赴美練出獨立能力
獨自在美國升學,在寄宿家庭生活,除了有人接送,其餘起居飲食、洗衣、洗廁所、收拾床鋪等都是嘉暉一手包辦,由此鍛煉出其自理及獨立能力。過程中他亦有機會跟不同地區的學生相處,既增強其溝通能力,亦見識到各國文化。
短短一年令他發現自己也可有一番作為,「我可以做的原來有很多,即使回港未能銜接上大學,但學過的知識及技能不會浪費,同樣可以創出一片天。」
2013年回港後,由於嘉暉在美國修讀的語文科目未符合本港大學的入學要求,在報讀副學位課程前,美國的成績表亦未及送回香港。他唯有先在洗衣公司的電腦部任職助理、勤於替學生補習自食其力,已不用再向母親拿取零用錢。2014年,他入讀城大專上學院環球物流及供應鏈管理副學士課程,去年銜接至理大營運及供應鏈管理銜接學位課程三年級。
勉朋輩「辦法總比困難多」
對於未來大計,嘉暉看準內地物流行業發展迅速,對相關行業的人才需求殷切,期望畢業後循此方向發展。他又以自己的經歷勉勵其他學生:「辦法總比困難多,你以為當下很難過,其實只是自己鑽牛角尖而已。需要時找身邊的人傾訴,釋放壓力也是辦法之一。」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