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香港的少數族裔學生一直面對學習中文問題,教育局約3年前推出了「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供學校按非華語生的程度教授中文,但不少教師仍然未能掌握有關教學方式,又面對缺乏教學資源等支援不足的問題。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昨就此進行討論,教育局表示因應前線老師的意見,現正積極籌備委託高等院校與小學協作,發展能配合「學習架構」的課本,預計今年可開始派發。
教育局由2014/15學年開始在中小學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並每年預留約2億元撥款,希望幫助非華語生解決學習中文的困難,促成他們銜接主流中文課堂。
不過,「學習架構」推行以來仍然面對不少挑戰,昨日教育事務委員會,亦有議員引述非華語生及關注團體指,現時不少學校面對教師培訓不足的問題,而在缺乏相關教學資源下,單有「學習架構」未能助非華語生學好中文。
約八成專家冀出教科書
根據教育局向教育事務委員會提交的文件,局方本學年曾抽樣收集了約400名教授非華語生的中文科教師的意見,約八成人期望教育局可協助發展有系統、能配合「學習架構」的課本,輔以有效教授非華語生學中文的策略。
教育局表示,正積極籌備委託高等院校與小學協作,並按「學習架構」的第二階和第三階(約等同華語生小三、小四水平,例如閱讀能力上,能理解中文材料內容、寓意及作概略分析)發展相關課本,預期在本年內將第一冊派發給學校及非華語學生。
就有議員關心課本內容及如何實施方面,教育局副秘書長王學玲回應指,新發展的中文第二語言課本,會緊扣主流校約小三及小四的中文水平,並設有教師、學生版本及習作,助學生打好基礎;但由於非華語生學習水平有差異,所有學校或年級只要水平合適亦可使用。她預計一些取錄較多非華語生,並採用抽離式教學的學校,將最能夠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