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守住歷史與鄉情 沙頭角蓄勢待發

2017-07-04
■中英街仍有不少內地旅客進出購物。 受訪者供圖■中英街仍有不少內地旅客進出購物。 受訪者供圖

禁區錯過發展機遇 再開放須多方配合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佩韻)回歸祖國20周年,香港十八區茁壯成長,成為現時區區有特色。但是沙頭角禁區在時代巨輪之中,仍守住歷史、鄉情及鄰里情。有村長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沙頭角在數十年間生活環境稍為改變,但是鄰里互助及團結的精神仍無變,原住民及漁民十分享受當地的恬靜。不過沙頭角墟的鄉情與一渠之隔的中英街濃濃商業味,卻形成強烈的對比。有退休校長表示,沙頭角因歷史原因錯過黃金發展機會,猶如活着的歷史遺蹟,如要發展要多方配合。

清朝大臣當年一句「日出沙頭,月懸海角」,便成為沙頭角命名的傳說。但沙頭角成為禁區,亦有一段歷史要說。深圳市鹽田區中英街博物館負責人呂東明表示,英國在1898年於新界拓展租界時,在深圳河以北,以梧桐山為分水嶺,並插上8條竹籤,成為中英街界線的雛形,在1905年才有首批界石在中英街豎立;但在1941年日軍侵佔沙頭角,建立通訊支點,破壞了界線。到了1951年,港英政府劃沙頭角及鹽田海成為禁區,再加上禁區及宵禁政策限制當地居民活動,沙頭角一鎖便鎖足逾半個世紀。

呂東明指,在回歸前,沙頭角的發展因政治及軍事原因而被凍結。回歸後,因邊界及保安問題而未能解禁,就算在2012年禁區部分範圍解禁,但最重要的沙頭角墟及中英街仍未開放,而兩地政策不同令沙頭角墟及中英街在這20年間形成強烈的對比。

中英街兩側發展兩極

他續稱,中英街歸內地管轄的一側與時並進,發展很快,幾乎5年一大變,如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多作金飾及日用品買賣,現時卻變成歷史文化一條街。歸香港管理的沙頭角墟因未得到當地居民共識,至今仍是保留鄉村特色,未有強勢發展。

沙頭角鹽寮吓村村代表蘇天來表示,沙頭角墟是「禁區之中的禁區」,以前仍有宵禁的日子,午夜12時之後不可出入,令居民生活受限制。不過要說到轉變,數十年間也有不少變化,如沙頭角本身是一個小漁村,最鼎盛時期有數百條漁船,靠打魚維生,因1962年超強颱風「溫黛」令漁民上岸聚居,在海邊建成棚屋及寮屋,不過在上世紀80年代因公屋建成而上樓。至今區內只有50條漁船,但部分是用作運輸或娛樂用途,捕魚者愈來愈少。

蘇天來續稱,沙頭角在這十幾年沒有什麼轉變,仍舊保持着小鄉村的風情,平時沒有夜生活,娛樂也只是打麻雀,直至傍晚5時至6時便十分寧靜,「最多去沙頭角碼頭吹水」。

恬靜及鄰里情 夜不閉戶

被問到沙頭角是否停留在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蘇天來點頭稱是,又認為沙頭角最好的是恬靜及鄰里情,形容「係出面搵唔到」,形容大家懷念的獅子山精神在沙頭角可以找到,直言「我哋唔使關門睡覺都得」。

他表示,沙頭角的中秋節最熱鬧,每家每戶都會出外賞月,外嫁女或出外生活及工作的家人回來,一起圍爐燒烤「至少有100檔燒雞翼」。

他續稱,年輕一代大多出外工作及生活,留在禁區生活多是長者、漁民及原居民,社區老化且醫療設備及社區設施不足,期望政府可提供協助。

鄉民對再開放禁區分歧

若開放禁區是否為區內帶來變化的方法之一?蘇天來稱,在2012年開放部分禁區後,沙頭角公路交通擠塞,交通愈見不便,令區內居民對再開放禁區看法不一,形容聽過很多居民意見也是不支持開放禁區。

在歷史及居民意願的影響下,沙頭角墟在發展變化的世界大環境之下反為「不變」,成為香港獨特的風景,到底未來該如何走下去,呂東明認為,雖說沙頭角錯過黃金發展機會,但是發展便有得有失,要懂得取其平衡,未來若要發展沙頭角,可從歷史文化遊入手,逐步放寬入區人數,可為區內活化帶來生機,也傳承歷史。

不過,他認為,香港也可以沙頭角為鑑,如安於現狀只會被他人追趕及超越,「遲吓想發力追返就難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