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回歸20周年之愛中國的100個理由】醉心復興漢服 重拾傳統工藝

2017-07-11
■坐在工作室做設計的鍾毅。 受訪者供圖■坐在工作室做設計的鍾毅。 受訪者供圖

80後港青在穗設工作室 盼再現華夏衣冠之美

影星林志玲前不久身穿漢服登上紐約時代廣場的大熒幕,一時之間風光無限。松花色的漢服,將東方女子的溫婉美麗表現得大氣十足。林志玲在分享漢服的故事時稱,「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林志玲口中的分享,外界很快獲悉,這身漢服的設計者,是一位來自香港的80後的後生仔鍾毅。香港仔和漢服,這是一看似有點新奇的組合。對此,鍾毅表示,中學時期的歷史課本中,那一句「滿清入關,削髮易服」,漢族一直沿襲發展數千年的服飾傳統就此斷裂。這短短一句話,攪動了鍾毅對於復興漢服之美的初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

鍾毅最初對「漢服」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熱情主要都擺在組織各種宣傳漢服的活動上,希望能最快地將「漢族擁有自己的民族服飾」這一概念廣而告之,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效果甚微,回頭方覺活動組織得再多都好,服裝本身沒有做對、做精、穿着場合沒有講究,是無法與大眾形成共鳴、亦無法真正走入民眾的生活中。

參照傳世實物反覆實踐

鍾毅於2007年在廣州設立工作室「明華堂」,在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開始有系統地對漢族服飾的製作進行研究。與此同時,在廣州美術學院求學期間,鍾毅利用大小假期走訪了內地許多城市的博物館。經過這段有針對性的遊歷,漢族民族服飾的結構形制及工藝變得越發清晰,重現明代漢族傳統服飾的可行性大大增加。

2008年7月,「明華堂漢民族服飾研發中心」在香港正式組建註冊成立。為了重現真正意義上的漢民族服飾,鍾毅根據形制要求並參照傳世實物,在繪製圖紙、打樣製版、裁剪方式等方面嚴格遵守傳統縫紉工藝。在反反覆覆,拆了縫、縫了拆的大量手動實踐下,最後在直裰、襖(襦)、馬面裙、披風等一批漢族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款式中,取得了漢服製作的突破。

嚴謹態度獲同道人支持

馬不停蹄,鍾毅又把漢族傳統面料的研究與復原工作正式提上議程。當時,立足於珠三角的相關市場進行調查,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鍾毅和夥伴們也曾專程跑到北京、江蘇等地的博物館去實地考察。這樣嚴謹的實地考察態度,讓鍾毅的行動獲得了許多民間獨立研究者、學術群體的關注及支持。

盼正視歷史劇服飾造型

鍾毅告訴記者,他對漢族服飾中最普遍且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批民間紋飾進行了優先的復原與開發,以傳統工藝使之復原。「四合如意雲紋」、「纏枝蓮紋」、「纏枝葡萄紋」、「遍地如意雲紋」、等一批絲綢織金暗花緞,在市面上消失了將近二百年之後,終於得以重現,現在也重新熱銷於市。

當下,內地大小熒幕,古裝歷史劇量產頗豐。劇作中的民族服飾,尤其是歷史劇集,鍾毅和妻子往往都不敢看多第二眼。諸如,在很多歷史劇中,青銅器、花瓶上的花紋都往衣服上貼,漢族的女性什麼東西都往頭上插。鍾毅稱,五花八門的歷史劇裡,許多的人物服飾造型,混亂得像一齣科幻劇。

如今鍾毅的團隊已開始開展一個新的工作項目,希望將整個明代各階層的服飾都重現出來,對相關歷史題材的影視服飾產生一些影響,也希望有機會參與一些影視服飾的還原製作,就算免費贊助也樂意。鍾毅認為,歷史人物要靠故事情節來推動,人物真實與否就直接影響到作品的嚴謹性,而影視傳遞的真實感,也和人物身上的服飾以及起居環境相聯繫,這是歷史劇的「普世原理」。

在廣州做漢服將近10年,要重拾失落的華夏衣冠、復原阻斷三百多年的工藝、推廣漢民族傳統服飾,鍾毅依然覺得這條路才剛開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