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地賺錢辦班 免費培養弟子
黝黑的皮膚,深邃的眼睛,質樸的話語,這就是「東巴」和國耀。東巴教是雲南納西族的本土宗教,東巴教的祭司被稱為「東巴」,意為「智者」。成為東巴並非易事,和國耀長期鑽研經、書、史、畫,以期守傳承、守護東巴文化。「納西文化真的到了懸崖邊,如果不能傳承下去,我將對不起老祖宗。」 ■香港文匯報記者 石華 深圳報道
東巴文化即納西族古代文化,是納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等。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的象形文字,東巴文甚至比甲骨文還要原始。關於東巴文字的溯源,和國耀認為無從考證,「書上記載『樹木會走路,石頭會說話』時就有了東巴文字。」
學習修煉 天賦過人
和國耀出身在東巴世家,其祖父阿普旦、父親和學增就是當地著名的東巴。除了長時間的學習和修煉外,還要有天賦,正是因為天賦,和國耀越過三個哥哥成為東巴繼承人。
和國耀只讀到小學二年級,但對東巴文化特別喜歡。從4歲開始,他便和三位哥哥一起跟父輩們學習東巴文化,8歲時就跟着父親做各種東巴教儀式。他從小在記憶力方面就表現出天賦,因此脫穎而出,被重點培養。
然而想成為一名東巴並不容易,作為東巴文化的重要傳承者,要精通歌、舞、經、書、史、畫、醫,不僅要成為學問家,還要成為舞蹈家、歌唱家、書法家、美術家、雕塑家。「1997年,父親去世後,22歲的我才正式成為一名東巴。」和國耀說,根據納西族的風俗,父親在世他不能稱為東巴。
東巴沒有固定的收入,卻是納西族人的精神支柱。相比物質上的不足,讓和國耀最痛心的是東巴文化已到了懸崖邊緣,面臨失傳的危險。「改革開放後,旅遊確實推廣了東巴文化,但也給東巴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問題。一些人急功近利,自己會寫幾個東巴文,連納西語言都不會,就自稱東巴。」和國耀說,東巴本身心態要靜,不能太過注重物質。
政府補貼 杯水車薪
2002年,和國耀被評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2006年開始政府每年補貼3,000元,2014年提高到了每年5,000元,然而這筆錢對於傳承來說杯水車薪。
東巴文化要想一步步傳承下去,學習場所不能少。和國耀一直靠種地為生,為了多賺點錢搞一個傳承點,他承租了300畝山地。2009年,他還自費租房辦了培訓班,並免費培養弟子。
如今,和國耀已經花費了十多萬在傳承東巴文化上,妻子也很支持他的做法,「她勸我如果錢不夠可以再把房子賣掉做培訓,不要顧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