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劇愛把暢銷小說改編,早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不少小說派的原教旨主義者,往往都會因應影像改編後,與原著出現有多大出入,從而加以詬病。我個人認為無論偏重哪一方,都是偏執的解讀態度,到頭來最重要的關注點,是作品的最終成貌出色與否,那才是應該執着的地方。
《掟上今日子的備忘錄》是西尾維新「忘卻偵探」系列下的首作,2014年出版,翌年被改編成日劇,而且是這位輕小說旗手的作品,首次被拍成為真人影像版本,再加上由偶像派當紅的新垣結衣及岡田將生等人主演,自然令人充滿期待。而劇集的編劇又是當今炙手可熱的新銳女編劇野木亞紀子(2016年的《重版出來》及《月薪嬌妻》),可說是高手格劍,可能性滿溢。
首先,我得指出西尾維新的小說,由衷而言不太適合改編為真人版的日劇。因為他最突出的風格是文字遊戲,透過一連串的搬弄概念,令讀者陷入迷霧後,再把處境的荒謬加以彰顯出來。誠如福嵨亮大指出西尾維新會在故事中自己拆自己的台,提到故事跟謎團,都屬無聊的「玩笑」而已,背後可謂極盡自我解構的調侃能事。此所以對西尾維新鍾情的小說派原教旨主義者來說,應該就是被作者做作的文風、饒舌的表達,以及巧妙地模仿動漫規則的作法,由是所構成的文體所吸引──簡言之,就是一種較適合改編成為動漫的原始素材。
回到《掟上今日子的備忘錄》上,相對而言,作為「忘卻偵探」的掟上今日子,本質上的設定,與西尾維新一貫小說主角的滿是怪癖,以及道德低落的情狀有一定距離,但談到「偵探」故事中的推理元素,例如日劇第一集其實乃從小說的第一章〈SD卡〉及第二章〈百萬元鈔票〉而來,小說中對「笑井研究室SD卡失竊事件」的處理,其實也頗為兒戲,只不過由今日子直接揭穿SD卡就在飲水機,而犯人歧阜部長目的視線正好不是望向飲水機云云為據。由此看來,的而且確不太具備吸引觀眾的元素,吸引力乃建基於文字的幽默風格上。
好了,我們再看看野木亞紀子所動的手術。事實上,從整體佈局構思而言,一開始便很清楚編劇的宏觀重構理念。日劇版中的偵探屋SAND GLASS乃至當中的店主及兩名員工(絆井法郎、也川塗及幕間真來),全屬原創設定及角色。而日劇中十集的情節,其實乃結合了小說版中四集的內容(《掟上今日子的備忘錄》、《掟上今日子的挑戰狀》、《掟上今日子的推薦文》及《掟上今日子的遺言書》)。更為甚者,是大結局第十集乃完全由編劇原創的,改動幅度之大,委實令人咋舌。就以一例為證,日劇中的第七集,當進入揭露掟上今日子身世之謎時,最經典的場面就是當她醒來,看到天花板上的字「從今天起妳就是掟上今日子,作為偵探好好活下去吧!」,從而牽引出後來三集的主題重心。可是這原來卻是小說原著中的大結局了,也即是說今日子的身世之謎,本來就是一個終極謎團。
我想指出的,是一般人通常會認為編劇如此大規模的改動,對小說乃至原作者均屬一種不敬的處理手法。但客觀事實為野木亞紀子的「手術」,我深信是得到西尾維新認許的。最明顯的例證是,大家都知道西尾維新的小說標籤之一,是光怪陸離的人物命名。正如福嵨亮大分析,西尾維新一向對人名極為執着,他的小說不時出現詭異的地名,又或是從死語又或是古文而來的人名,例如《單純而陰森的包圍着你我的破壞世界中》,主角的名字就是「串中弔士」,正是從「串」字中解拆而來。
回到《掟上今日子的備忘錄》,上文提及新增的原創角色如絆井法郎、也川塗及幕間真來等,其實也全出自西尾維新手筆,也即是按他的意念,去設計出符合原作世界觀的衍生脈絡人物來。這正是我所指的開放格局,也正因為此,所以日劇版的《掟上今日子的備忘錄》沒有受到原著強烈的文字風格色彩所羈絆,反而可以綻放更豐盈的生命力來,如此雙贏的局面,恰乃是我認為更加值得珍重的地方。■文:湯禎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