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一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調查顯示,香港新聞界公信力評分屢見新低,至2016年更跌穿6分,反映市民對傳媒報道事件的真確性日趨不滿,亦未能發揮有效的新聞監測。
新聞監測能發揮傳媒作為第四權的作用,防止貪污的出現、提升政府機關施政效率、推動社會進步。
整體香港新聞界評分*
2009 2010 2013 2016
6.84 6.36 6.18 5.89
*1分至10分,1分表示可信度很低,10分表示可信度很高。
資料二
互聯網的發展促使不少網絡媒體的出現。這些網絡媒體以互聯網為資訊傳播平台,營運成本較低,因而更具獨立性。部分具規模的網絡媒體往往有數十萬名的支持者,甚至較一些傳統媒體擁有更多的讀者群。網絡媒體發表一些主流媒體以外的論述,使社會的聲音更多元。
不過,有學者指出,網絡媒體在所有媒體中公信力評分最低,讀者只是即時消費網媒的簡約消息,對網媒的免費快速資訊的可信度可能沒有很高要求;近年不斷傳出網媒經營困難的消息,亦令網媒影響的持續性成疑。
【想一想】
(1)你認為有什麼因素影響本港新聞的公信力?
(2)「網絡媒體的出現能提升香港政府的管治效能。」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參考答案】
(1)商業考慮:傳媒屬於商業機構,同樣面對銷量及利潤的考慮。面對近年經營成本增加,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為了增加收入來源,因而在報道時傾向將新聞娛樂化,一方面發放具話題性的新聞,另一方面,在報道的手法上亦傾向將新聞繪聲繪影,甚至虛構情節,以求增加銷量,結果影響公信力。
政治考慮:傳媒揭露社會不公,或對於政府信譽帶來負面的影響。部分傳媒或出於政治的考慮,在報道時作出自我審查,而選擇性地報道新聞,具立場(或動機)地作出報道等,均會影響新聞機構的公信力。
新聞自由:社會言論的開放度及資訊的流通性對新聞公信力有直接關係。當社會重視新聞自由,聲音多元,資訊流通,市民透過不同的途徑比較資訊,因而便會批判新聞的可信度。
專業操守:傳媒一直被視為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第四權」,透過獨立方式向受眾傳播資訊與揭露社會陰暗面,進而發揮其對社會的影響力。
傳媒若能維持高的新聞素養,以社會公器為己任,便能提高公信力;或恪守專業,反覆核實資訊的可信性才作報道,亦能提升公信力。
(2)同意觀點
.網絡媒體為多元或反對意見提供更廣闊的平台,供香港政府考慮。網絡媒體以網絡作為平台,門檻較低,因而能讓不同的群體依其編採方針報道事件,有助反映不同意願,讓施政者作出參考;
.網絡媒體更具互動性,讓群眾把其需要更清晰地告知政府領導者。不少網絡媒體以社交網作為發表平台,讀者在閱讀新聞或評論後能即時作出回應,反映意願,有異於傳統媒體的單向報道,因此更能反映公眾的需要;
.網絡媒體較傳統新聞媒體更具獨立性,沒有傳統媒體過多的經濟及政治考慮,因而可更無後顧之憂地揭露政府的錯誤或醜聞,從而更有效地監察政府,減低政府官員濫用權力或行政失當的可能。
不同意觀點
.網絡媒體中立性成疑,他們的報道似一種政治訴求多於實況反映,若他們以媒體自居而宣揚偏頗的信息或評論,或會容許負面價值的傳播,破壞社會和諧。社會可能會變得分化,削弱政府的認受性,損害社會穩定及繁榮;
.不少網媒宣稱以獨立運作,其記者皆為「民間記者」,未受專業的培訓,亦未必有途徑查核資訊的真確性,或未有嚴謹搜證便刊登新聞,令網媒的報道未必真確甚至不可信。
有調查指,網媒在所有媒體中公信力得分最低,反映讀者只是即時消費網媒的簡約消息,而未必盡信報道,減低影響力及施政的參考價值;
.網絡媒體由於沒有發行量,收入往往依賴捐款或眾籌,資金供應不穩定,社會上不時傳出網媒經營困難的消息,亦令網媒影響的持續性成疑,對於施政影響力欠缺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