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瑪麗醫院一名醫生在手術中使用手機免提裝置通話,術後病人不適需再入院,醫委會次年裁定該名醫生並無專業失德,引起「醫醫相衛」的質疑。醫委會改革於2001年底提出,計劃首先改善投訴機制,希望加快處理醫療投訴個案,及將聘用海外醫生的有限度註冊時限由現時1年增加到3年,以紓緩醫護人員人手壓力,還包括擴大醫委會組成,加入更多業外委員,防止出現「醫醫相衛」問題。
梁家騮拉倒舊方案
特區政府去年將《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遞交立法會,獲病人組織、建制派議員及部分反對派議員支持,期望透過修例改善醫委會「自己人查自己人」的問題,並加快醫生聆訊速度。惟時任醫學界議員梁家騮不斷拉布,令草案最終未能表決。
在去年的草案中,最具爭議之處在於醫委會委員組成方案,特區政府建議增加4位業外委員,並將舊制的兩個醫專代表由政府委任轉為由醫專自行選舉產生,確保由特區政府委任委員人數與透過選舉選出委員人數比例保持1比1。
梁家騮聲言,有關委員由醫專選出而非由醫學界直選選出,屬「小圈子選舉」,又稱特區政府方案無同時增加直選醫生委員數目,有機會「操控醫委會」,影響專業自主。
經過1年商討後,特區政府今年初再次提交《2017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並於昨日提出新方案,讓出醫管局及衛生署各1位委任代表議席,轉交予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由醫專以自己的方法經選舉產生。新方案縮減兩個由特區政府委任議席,減少業界對政府操控醫委會的疑慮,獲各界認同。■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