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俊威、文森)市建局截至今年3月底,資產淨值為326億元,扣除不動產後,約有170億元流動資金。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昨日在網誌撰文,指出近年市建局在已完成的重建項目錄得盈餘,主要原因是這些項目的發展年期長,能夠在多年前以較現時市價為低時作出收購。若只着眼於市建局在某一年度或某個別發展項目賬面上錄得盈餘,而作所謂「賺到盡」的結論,是有欠全面。
收土瓜灣項目佔現金流60%
韋志成說,市建局必須要預留充足的儲備作項目收購及補償的開支,以九龍城土瓜灣3個已展開收購程序的發展項目為例,局方早前提出實用面積每平方呎15,383元的收購建議呎價,項目須在約三四年間動用接近100億元,佔現時170億元現金流的60%。
他預計市建局由今個財政年度至2021及2022年五年期間,推行獲批准業務綱領內工作,所涉及總開支約需350億元,顯示財務承擔和應付未來的挑戰不容小覷。
韋志成並提到,隨着全球量寬政策周期接近尾聲,屆時對香港的樓價有必然的調整。近年樓市上升對市建局的收購建議起了「水漲船高」的效應,有重建項目10多年間升幅達400%。
他表示,未來樓價的變化,對市建局的財務狀況也會增加不少風險,尤其反映在「高買低賣」的情況上。他說,若土瓜灣3個重建項目,4年後完成收購,樓價以每年3%的累進下調,市建局的虧蝕將相當嚴重。
韋志成並以2007年為分水嶺,指能有一倍或以上可供發展剩餘地積比的項目數量愈益減少。他指2007年前,市建局逾50%的重建項目能有一倍或以上剩餘地積比可供發展;惟2008年以後已下降至僅20%。在樓宇密度更高的油旺地區,情況將更為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