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戲曲視窗】新中國成立後廣州粵劇發展

2018-01-02

文章見報日,已踏進2018年,祝願大家新的一年健康快樂,粵劇發展蓬勃。

去年12月23日在「南薛北梅香江情」文物展覽專題講座訪問呂洪廣,談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廣州粵劇的發展,與現時年輕一輩粵劇迷的認知大相逕庭。不知始自何時,本地戲迷接受了廣州粵劇自1949年便開始走下坡的說法;其實這說法完全不符事實,網上找到一篇題為《1949-1965廣州粵劇發展》的文章,作者曾在廣州市粵劇工作團工作的,可惜找不到作者的姓名,沒法為讀者介紹。

根據該篇文章所言,「五十年代初,成立了廣東省、廣州市戲改會,建立了廣東省和廣州市兩個國營劇團。一批文藝工作者參加到粵劇改革的行列,他們和藝人一起,擔負起挖掘、整理過去積累下來的藝術遺產,繼承其中較優秀的傳統的任務。清理了受資本主義商業化的不良影響,改革舊戲班的各種不合理制度。貫徹了『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使粵劇的發展走向一個新的高潮。」

文章又指出「廣州市粵劇工作團建團後,整理了傳統劇碼《西河會妻》,改編了《白蛇傳》、《龜山起禍》、及時裝戲《兩兄弟》。隨後,改編了《寶蓮燈》、《紅樓二尤》。在整理和改編劇碼中,能做到尊重粵劇藝術自身的獨特規律。既尊重傳統,又有創新。在唱腔方面,在梆子、二黃板式的基礎上,按照劇情的需要通盤設計。使小曲、民間說唱與梆子、二黃系統的各種板式,有機地聯接,克服了過去梆子、二黃冗長的唱段和無目的的拼湊。在表演方面,設立導演和排練制度,克服了低級庸俗的表演,提高了粵劇的表演藝術水準。既保留了粵劇表演藝術的特色,又打破了舊有的程式。如《寶蓮燈》中《二堂放子》一節,劉彥昌(白駒榮飾)、王桂英(李燕清飾)兩個人物,通過演員精湛的表演,動人的唱腔,深深地打動了觀眾,使他們為之落淚。《紅樓二尤》一劇,從一個側面揭露了賈府的矛盾。尤二姐(李燕清飾)、尤三姐(小木蘭飾)、王鳳姐(劉美卿飾)等角色,演員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獲得觀眾的好評。《寶蓮燈》和《紅樓二尤》連演一百五十場,場場滿座,打破了歷史紀錄。總的來說,五十年代的粵劇,滿足了觀眾的審美要求,使粵劇從通俗性、娛樂性昇華到具有更高水準的藝術,從而擴大了觀眾的層面。」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